第一章 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2世纪 1
第一节 医药起源于劳动 2
一、卫生保健的起源 2
二、药物的起源 3
三、外治法与针灸的起源 3
四、导引的起源 4
第二节 原始的世界观对医药的影响 4
第二章 奴隶社会——公元前22世纪~前1066年?(夏~商) 7
第一节 医药的初步发展 8
一、酿酒和医药的关系 8
二、汤液和药物治疗 8
三、医疗工具的改进 9
第二节 对疾病的认识 9
第三节 卫生保健的概况 10
第三章 封建社会(一)——公元前1066年?~公元220年(西周~东汉末) 12
第一节 医药卫生的发展 13
一、对疾病的认识与卫生工作 13
二、医事制度的建立 14
第二节 医学理论原则的确立 15
一、《内经》的产生 15
二、《内经》的基本精神 16
三、《内经》的价值及其影响 18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19
一、《神农本草经》的成就 19
二、制药化学的兴起 20
第四节 医家的贡献 20
一、扁鹊 20
二、淳于意 21
三、涪翁和他的弟子 22
四、华佗和他的弟子 22
第五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 23
一、张仲景的生平 23
二、《伤寒杂病论》对辨证施治的贡献 24
三、《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25
第四章 封建社会(二)——公元220~960年(魏晋~隋唐五代) 27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和文献的整理 28
一、《内经》 28
二、脉学 28
三、针灸学 29
四、病因证候学 30
第二节 中药学与方剂学的整理和充实 30
一、中药学 30
二、方剂学 33
第三节 临证医学的发展 36
第四节 医学教育与卫生保健 37
一、医学教育 37
二、卫生保健 39
第五节 中外医药交流 39
第五章 封建社会(三)——公元960~1368年(宋~元) 42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发展和文献史料的编纂 43
一、《内经》和《难经》 43
二、《伤寒论》 43
三、病因学 44
四、诊断学 44
五、运气学说 45
六、医史文献 45
第二节 宋元医家的学术争鸣 45
一、刘完素 46
二、张从正 47
三、李杲 48
附:张元素 49
四、朱震亨 49
第三节 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 51
一、中药学 51
二、方剂学 53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全面发展 54
一、内科 54
二、妇产科 55
三、小儿科 55
四、外科和伤科 56
五、针灸科 57
六、法医学 58
第五节 医政制度与卫生保健 59
一、校正医书局 59
二、官药局 59
三、医学教育与医学分科 60
四、卫生保健 60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62
第六章 封建社会(四)——1368~1840年(明~清代鸦片战争) 64
第一节 医学理论的研究和文献史料的充实 65
一、《内经》和《难经》 65
二、《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66
三、入门书和诊法书 67
四、医案、医话和医论 68
五、医史 69
六、全书、类书和丛书 69
第二节 中药学、方剂学的研究和发展 70
一、《本草纲目》 70
二、《本草纲目拾遗》 71
三、其他的本草著作 72
四、方剂学著作 73
第三节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74
第四节 临证医学的成就 76
一、内科 76
二、妇产科 77
三、小儿科 77
四、外科和伤科 79
五、眼科 80
六、喉科 80
七、针灸科(附:刮痧和拔罐) 81
八、气功与养生 81
第五节 医事制度与卫生保健 82
一、医学分科与医学教育 82
二、卫生保健 83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84
第七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清代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86
第一节 中医学的继续发展 87
一、理论文献 87
二、中药学和方剂学 89
三、临证各科 90
第二节 西洋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92
第三节 太平天国和国民党政权时期的卫生工作 95
一、太平天国的医药卫生设施 95
二、国民党政权当局对中医学的摧残 96
三、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的医药卫生面貌 98
附 中国医学大事年表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