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 6
第三节 研究范围 8
第四节 前人研究评述 12
一、资料编纂、回忆录及其他 12
二、1949年以前的论著 17
三、1949年以后的论著 21
第五节 研究方法 49
一、以文学期刊为核心 49
二、以「文化场域」(cultural field)观为思考基础 51
第六节 预期贡献 59
一、勾勒40年代前半叶上海文学场域 59
二、昭显女作家在此一时空下的表现 60
三、尝试补充场域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应用 61
四、阐明上海现代性如何传播到战后台湾文坛 61
第二章 日人占领下的上海文化环境 63
第一节 日汪政府在占领区的文化统制方针 64
一、新秩序 64
二、报刊书籍出版之统制 66
三、思想运动之倡发 71
四、协力大东亚的文化团体与会议 75
第二节 作家的出走与文学场域的分化 84
一、作家出走及其影响 84
二、文学场域的分化 87
第三节 出版事业、言说环境与文人群体 98
一、出版事业的变化 99
二、言说环境的新状态 104
三、文人群体的形成 111
四、美学位置的变化 129
五、文学统制之成果 134
第三章 改变位置——第二线作家与新作家 139
第一节 乱世微言——《古今》与散文写作 140
一、战争里的怀旧,沦落中的抒情 142
二、旧人另起新炉灶:《古今》的作者组成及其特殊性 145
三、鲁迅或周作人?——三十年代散文的两种路线 155
四、另一种现实:周作人与《古今》的散文风格 161
第二节 守住现代派的位置:路易士与《诗领土》 182
一、火种从哪里来? 184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以前路易士的文学活动 188
三、《诗领土》与日本占领下的上海文坛 195
四、路易士诗作中的时空意识 211
第三节 烽火里的闺秀:青年女作家与通俗刊物 218
一、女性新人之崛起 220
二、「闺秀文学」之变化及特质 225
三、「闺秀文学」及其反面 232
四、「闺秀文学」与通俗刊物:以《万象》为例 250
第四章 战争下的女性写作 259
第一节 女性的战争处境 260
第二节 女性主导的刊物(一):《女声》 264
一、《女声》的特色 266
二、关露作品及其文学观、女性观 272
三、节约与增产:战时统制下的家务 284
第三节 女性主导的刊物(二):《天地》 292
一、《天地》与《古今》 292
二、《天地》与女性写作 298
三、《天地》谈家庭问题:以「生育特辑」为例 305
第四节 (不)出走:张爱玲、苏青及其作品 315
一、谋生也谋爱:女作家、女编辑 316
二、务实的女性观点 326
三、战争里的寻常与生死 345
第五节 女性编辑、女作家与文学生态 361
第五章 从战时上海到战后台湾 369
第一节 双声:胡兰成与张爱玲 371
一、文学场域内的胡兰成 372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胡兰成散文的「张爱玲化」 377
三、胡兰成、张爱玲与台湾女作家——以萧丽红为例 392
第二节 传递「现代派」火种:纪弦 406
第六章 结论/馀论 429
第一节 研究结果 429
一、战争影响文学文化生态 430
二、三种女性写作力量 430
三、散文清谈风与新诗现代派的延续 431
四、作家的自我宣传与自我定位 432
五、文人群体以期刊为核心 433
六、战时上海与战后台湾文坛的联系 434
第二节 研究检讨与展望 435
一、补充小报材料 436
二、补充档案材料 438
三、与日本占领下的北京做比较 439
四、理论的补充 440
五、与传统的对话 441
参考书目 443
论文附录 463
一、《古今》目录 463
二、《女声》文艺栏目录 536
三、关露于《女声》上发表作品之目录 550
四、《天地》所刊登女作家篇目 556
五、《诗领土》目录 558
六、太平洋战争时期路易士刊登于《诗领土》以外作品简目 586
七、青年女作家于《紫罗兰》、《万象》、《大众》、《家庭》发表目录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