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新编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向东,卢双盈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040276930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提高新时期职教师资的职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出发,详细介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现状,并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技术、职业教育研究等诸多方面加以分析论述,使读者能全面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能对职业教育有全面充实理性的认识,在教育教学中能充分运用到实践环节上去,对学生未来职教工作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学专业科教材,也可供全国广大的职教教师参考阅读。

绪论 1

一、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二、职业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

三、职业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11

四、职业教育学的价值 14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概念 17

第一节 教育与职业教育 17

一、认识教育 17

二、职业教育解析 20

第二节 社会与职业教育 28

一、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互动 28

二、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29

三、职业教育的政治与文化功能 31

四、关于“教育先行” 33

第三节 人与职业教育 35

一、人的发展 35

二、职业教育以职业为载体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37

三、职业教育以专业选择为中介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37

四、职业教育从个体谋生到自我实现的功能 38

第四节 就业与职业教育 39

一、解说就业 39

二、职业教育能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42

三、职业教育能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再就业 42

四、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43

第二章 职业教育的发展 47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起源 47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47

二、原始社会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 48

三、生产技术教育发轫于原始社会 48

第二节 职业教育的形成和过去 48

一、古代的职业及其教育形式 48

二、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 50

三、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 51

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经验 54

一、部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 54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 62

第四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 73

一、职业教育价值与发展的基本估计 73

二、职业教育观念的更新 74

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75

四、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系的模式趋向 76

第三章 职业教育的目的与制度 79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目的 79

一、职业教育目的概述 79

二、我国职业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80

三、我国制定职业教育目的的依据 84

四、职业教育目的的基本结构 89

五、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 90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育制度 94

一、教育制度概述 94

二、学校教育制度 95

三、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制度 98

四、职业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02

第四章 职业学校教师 107

第一节 教师职业概述 107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 107

二、教师职业的优越性 111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114

一、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114

二、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技能要求 119

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 126

第三节 教师专业化 129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129

二、教师的成长历程 130

三、教师职业资格制度 133

四、教师专业化与开放性 134

第五章 职业学校学生 137

第一节 职业学校学生分析 137

一、树立正确学生观 137

二、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139

第二节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 141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141

二、学习意志的培养 142

三、学习方法的掌握 143

第三节 职业学校学生德育 144

一、德育含义 144

二、德育理论流派 145

三、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 149

四、德育工作注意事项 150

第四节 职业学校学生管理 151

一、学生管理的含义 151

二、学生管理的内容 153

三、学生管理中常见问题 158

第六章 专业与课程 162

第一节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162

一、专业设置概述 162

二、专业设置原则 164

第二节 职业学校课程开发 171

一、什么是课程 171

二、职业教育课程类型 172

三、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173

四、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174

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183

第七章 教学理念 189

第一节 职业教育教学本质理念 189

一、职业教育教学的含义 189

二、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192

第二节 “一体化”教学理念 195

一、“一体化”教学的含义 195

二、“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运用 197

第三节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198

一、行为导向教学的含义 198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特点 199

三、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运用 200

第四节 能力本位教学理念 200

一、能力本位教学的含义 200

二、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运用 202

第五节 互动共振教学理念 204

一、互动共振教学的内涵 204

二、互动共振教学的理论基础 206

三、互动共振教学的运用 208

第八章 教学模式 213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213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 213

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215

三、教学模式的构建 216

四、教学模式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217

第二节 常用教学模式 218

一、认识过程模式 218

二、发现探究模式 221

三、动作技能训练模式 224

四、参观教学模式 227

五、项目教学模式 228

六、范例教学模式 230

七、模拟教学模式 232

第九章 教学实践 238

第一节 教学工作环节 238

一、教学准备 238

二、教学实施 242

三、教学反馈 244

第二节 教学技巧 250

一、导入新课技巧 250

二、提问技巧 251

三、教学动作技巧 253

四、教学幽默技巧 254

五、教学语言技巧 256

第十章 职业培训 260

第一节 职业培训概述 260

一、职业培训的含义 260

二、职业培训的特点 261

三、职业培训的类型 262

四、职业培训的意义 263

第二节 职业培训的过程 265

一、职业培训需求分析 265

二、职业培训目标的确立 268

三、培训计划的制定 268

四、计划实施阶段 269

五、培训效果评价 270

第三节 职业资格证书 271

一、职业资格证书概述 271

二、职业标准 272

三、职业资格的考核与认证 278

四、职业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 280

第四节 职业培训发展 281

一、建立一个连续性的在职培训制度 281

二、职业培训突出培养创业能力 281

三、企业培训与学校培训相联系 282

四、职业培训与就业密切联系 282

五、职业培训的国际合作化 283

六、职业培训更加灵活多样 283

第十一章 职业准备教育 286

第一节 职业指导 286

一、职业指导的本质 286

二、职业指导的理论 287

三、职业指导的实施 290

第二节 创业教育 295

一、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和时代意义 295

二、创业者所必备的素质 297

三、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298

第三节 职业心理健康教育 300

一、职业选择心理 300

二、职业适宜心理 303

三、职业流动心理 306

第十二章 职业教育法制论 310

第一节 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 310

一、国外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 310

二、我国职业教育法制的发展 311

第二节 职业教育法制的目的 313

一、保证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 313

二、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314

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保证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造就合格人才 314

四、解决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315

五、调整职业教育的外部关系,并促进其内部的自我完善 315

第三节 职业教育法制的内涵 316

一、职业教育法制 316

二、职业教育制度 317

三、依法治教 318

第四节 职业教育法制的内容 320

一、职业教育的体系 320

二、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321

三、职业教育的举办 322

四、职业教育的师资 323

五、职业教育的经费 325

第五节 职业教育法制的实施 326

一、职业教育法制的遵守 327

二、职业教育法制的执行 327

第六节 职业教育法制的监督 328

一、职业教育法制监督的含义 328

二、国家机关的职业教育法制监督 329

三、社会力量的职业教育法制监督 329

第十三章 职业教育研究论 333

第一节 认识职业教育研究 333

一、职业教育研究的含义 333

二、职业教育研究的特点 334

三、职业教育研究的类型 335

第二节 如何选择研究课题 337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337

二、研究问题的类型 338

三、选择问题的准则 338

第三节 准备课题申请书 339

一、数据表 339

二、课题设计论证 339

三、课题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证 342

四、研究的进度和预期的研究成果 342

五、经费预算 342

第四节 选择研究的方法 342

一、调查研究法 342

二、实验研究法 347

三、质的研究法 348

四、行动研究法 350

五、叙事研究法 352

第五节 研究成果的表述 354

一、研究报告 354

二、学术论文 355

主要参考文献 358

附录: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360

后记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