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发展与实践的历史考察》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单孝虹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7338669
  • 页数:552 页
图书介绍:该书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副研究员单孝虹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发展与实践的历史考察”(项目批准号:10BDJ004)。该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以系统思维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观进行较为系统的整体研究,将会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历史视野对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生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梳理、还原和解剖,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认真思考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民生建设的不同特点,从而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同时期的民生观及其实践跃然纸上,给人以真实感和厚重感。第三,坚持理论从史出,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在掌握大量翔实的史料和文献基础上,对遴选出的足以支撑论点的史料和文献进行了正确的解读和提炼。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的基本问题,是涉及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意义和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民生,一直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为人民谋利益的重要内容。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把实现

绪论 1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13

三、什么是民生 15

四、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 2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思想渊源 3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影响 31

一、儒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二、道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38

三、墨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43

四、法家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47

五、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49

第二节 孙中山民生思想的重大影响 61

一、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二、孙中山民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重要来源 6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直接思想来源 69

一、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主要内容 69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 77

第四节 西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因素的借鉴 79

一、西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制度简介 80

二、中国共产党对西方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保障制度合理因素的借鉴 86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早期酝酿(1911.10-1921.6) 96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96

一、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 97

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风起云涌 99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觉醒 101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民生问题的思考 103

一、掀起新文化运动,高度关切中国民生问题 103

二、寄希望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解决民生问题 105

三、十月革命后初步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的民生问题 109

第三节 五四运动后早期共产主义者重新思考中国的民生问题 113

一、民生视角下的五四运动后的社会改造思潮 114

二、五四后早期共产主义者社会改造理论的民生维度 120

第三章 党创立至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及其实践探索(1921.7-1927.7) 128

第一节 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 128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129

二、早期共产党人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 13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解决民生问题之路的初步分析 140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初步分析 140

二、确立了共产主义的民生目标 145

三、实现共产主义民生目标的途径初探 146

第三节 幼年共产党对民生问题的主张及早期实践 147

一、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维护雇工权益 147

二、关于维护农民利益的民生主张和土地政策 151

三、为妇女争取基本民生权益的思想和探索实践 154

四、为民众争取文化教育、政治参与等民生发展权的思想和初步实践 157

第四章 土地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初步形成与实践(1927.8-1937.7) 161

第一节 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革命道路的反思与探索 161

一、关于中国民主革命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 162

二、土地革命理论的民生诉求 165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初步形成 169

一、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路线的初步提出 170

二、解决革命根据地民生问题的大政方针 177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民生建设成就与经验 189

一、开展土地革命,促进农业的发展,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189

二、发展苏区工商业,改善军民生活 194

三、苏区人民初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救济等基本民生权益 199

第五章 全面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形成与实践(1937.8-1945.8) 207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民生建设的艰苦局势 207

一、日寇的疯狂扫荡与侵略造成的重创 207

二、国民党的封锁禁运进一步加剧了困难 209

三、自然灾害使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211

四、困难局势导致我党我军的一些消极情绪 213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形成 215

一、新民主主义民生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215

二、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宗旨和原则 218

三、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主要民生政策与举措 229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民生建设成就和意义 238

一、克服了困难,改善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的生活 239

二、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46

三、为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49

第六章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发展及其实践(1945.9-1949.9) 251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略任务调整 251

一、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科学判断和应对策略 252

二、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民生诉求 259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民生愿景 26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民生观的进一步发展 263

一、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与原则 264

二、解放区的主要民生政策与措施 272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民生建设成就与贡献 287

一、解放区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288

二、解放区民生建设成就的重大意义 297

第七章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式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探索与发展(1949.10-1978.11) 301

第一节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中国民生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301

一、新中国面临的民生建设的艰难局面 302

二、确定和巩固解决民生问题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06

第二节 探索构建中国式社会主义民生观的理论框架 315

一、改善民生的战略意义 315

二、改善民生的宗旨和方针原则 318

三、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 330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30年民生建设成就与经验教训 344

一、新中国建立30年民生建设成就 345

二、“大跃进”时期,民生建设遭遇严重挫折 351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民生建设的磨难与教训 355

第八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理论的确立与实践(1978.12-1989.5) 361

第一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生建设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361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恢复 362

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指明了中国民生事业发展的航向 3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生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36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369

二、初级阶段我国民生发展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72

三、“三步走”的民生发展战略 3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民生诉求 381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物质基础 381

二、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 384

三、共同富裕是民生发展的根本目标 388

四、“三个有利于”的民生检验标准 394

第四节 民生建设事业的新进程、新成就 397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民生建设的最强音 397

二、法制建设为民生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403

三、民生建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407

第九章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新发展(1989.6-2002.10) 411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改善民生的新基础 411

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412

二、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改善民生的良好氛围 415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生诉求 42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于重大历史关头 42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生要义 427

三、加强党的建设促进民生建设事业的发展 433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发展战略 438

一、中国共产党人民生奋斗的新目标 438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新内涵 439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意义 443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生战略重点和措施 445

第十章 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的新境界(2002.11-) 465

第一节 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科学发展之路 465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科学内涵 465

二、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469

第二节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75

一、社会建设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476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 480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现实思考 498

第三节 确立改善民生的环境目标是“生态文明” 506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意义 506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化的社会民生建设 5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善民生的价值目标 517

一、新时期民生建设的新特点 517

二、改善民生的价值目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 519

三、着力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520

结语 525

参考书目 543

后记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