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养生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1
一、中医生命观 2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5
三、常用养生方法介绍 6
四、结束语 14
附 养生经验介绍——他山之石 15
第二章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 19
第一节 经络的作用 19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与脉诊的密切关系 20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与人体感传现象的密切关系 20
三、经络存在的意义 20
第二节 国内经络学研究发展 23
一、第一阶段 23
二、第二阶段 23
三、第三阶段 24
第三节 经络现象研究 24
一、循经感传现象 25
二、可视经络现象 28
三、可检测的循经电阻点、线和放射性核素示踪轨迹现象 29
四、解释循经感传的假说 30
第四节 经脉研究的各种假说 33
一、经络与神经生理学派相关假说 33
二、生理生化学派相关假说 35
三、生物物理学派相关假说 37
四、整体间隙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假说 39
五、其他一些新假说 39
第五节 评述与展望 41
附 第三平衡论及整体区域全息论假说 43
第三章 灸疗学简介 45
一、灸法的起源、概念与分类 45
二、灸法治病的理论基础 46
三、灸法的主要作用 47
四、灸法与针法的异同 48
五、灸与药物的比较 49
六、灸的量效、适应证、禁忌证 50
七、其他灸法简介 53
八、养生保健灸的具体运用 54
附 灸法的现代研究 56
第四章 现代针法临床运用简介 64
第一节 耳针疗法 64
一、耳穴定位和主治病症 65
二、耳穴诊察 69
三、耳穴常用刺激方式 69
四、耳穴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 70
第二节 头皮针疗法 71
一、头皮针定位和主治病症 71
二、头皮针操作 74
三、头皮针适应证与禁忌证 75
四、头皮针各流派简介 75
第三节 手针疗法 76
一、穴位与主治 77
二、操作方式 79
三、适应证 80
第四节 足针疗法 81
一、穴位与主治 81
二、操作方法 83
三、适应证 85
附 头针现代研究进展介绍 85
第五章 部分特定腧穴的临床应用经验 88
一、腧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88
二、腧穴分类 88
三、腧穴的特异性与针灸的特异性 89
四、特定穴 90
五、部分腧穴介绍 91
附 腧穴现代研究进展 99
第六章 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03
第一节 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思路 103
第二节 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简介 104
一、中风 104
二、周围性面瘫 111
三、脊髓损伤 113
附1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 115
附2针灸治疗中风的机制研究进展 117
第七章 针灸在儿科、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120
第一节 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120
一、小儿食积 120
二、小儿遗尿 121
三、小儿惊风 122
四、小儿脑性瘫痪 123
五、小儿多动症 124
第二节 妇产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126
一、痛经 126
二、闭经 127
三、不孕 129
四、胎位不正 131
五、滞产 132
六、产后乳少 134
第八章 针灸治疗优势病症简介 136
一、膝关节骨关节炎 137
二、颈型颈椎病 141
三、下腰背疼痛 144
四、化疗(术后)呕吐 147
五、慢性功能性便秘 150
附 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 153
附篇1中医学的基础研究问题 154
一、中医学的基础研究 154
二、中医学的实验研究起步晚、难度大 156
三、中医基础研究中重大和疑难的理论问题 157
四、内外的有利条件 157
附篇2经络概念的形成 159
附篇3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164
一、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规范化研究 164
二、中医藏象理论的研究 164
三、中医病因理论的规范化研究 165
四、中医证候理论的研究 166
五、经络理论研究 167
六、中医学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168
附篇4中西医调整机体内稳态方法比较研究——略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结合点 170
附篇5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 174
一、关于“欧美文化中心论”和“西医一元观” 174
二、关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 176
三、并非多余的话 180
附录1针灸临床研究方法指南 182
附录2有关CONSORT声明及其流程图、检查清单 195
附录3 STRICTA的意义及标准介绍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