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一、历史沿革 1
二、基本内容 1
三、写作特点 1
四、学术成就 2
五、学习方法 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5
一、病因、发病及预防 5
(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 5
(二)发病与预防 6
(三)病因 8
1.反常气候 8
2.五邪中人 9
二、病机 10
三、四诊举例 10
(一)望诊 10
(二)闻诊 12
(三)切诊 12
(四)四诊合参 13
四、论治 15
(一)表里同病 15
(二)新旧同病 15
(三)审因论治 16
(四)饮食与调护 16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9
湿病 19
一、治法 19
(一)发汗 19
(二)利小便 20
二、证治 20
(一)头中寒湿 20
(二)寒湿在表 麻黄加术汤 21
(三)风湿在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2
(四)风湿兼气虚 防己黄芪汤 23
(五)风湿兼阳虚 23
1.表阳虚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23
2.表里阳虚 甘草附子汤 24
暍病 25
一、脉证 25
二、证治 白虎加人参汤 26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29
百合病 29
一、脉证与病机 29
二、证治 30
(一)百合病证治法 百合地黄汤 30
(二)百合病变证治法 31
1.口渴证治 百合洗方 31
栝蒌牡蛎散 31
2.发热证治 百合滑石散 31
(三)百合病误治后救治法 32
1.误汗救阴法 百合知母汤 32
2.误下救逆法 滑石代赭汤 32
3.误吐安脏法 百合鸡子汤 32
狐?病 33
一、内治法 33
1.湿热内蕴证治 甘草泻心汤 33
2.邪毒酿脓证治赤小豆当归散 34
二、外治法 苦参汤 35
雄黄熏方 35
阴阳毒病 36
一、阳毒病证治 升麻鳖甲汤 36
二、阴毒病证治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 36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39
中风 39
一、脉证与鉴别 39
二、成因与辨证 39
历节病 40
一、成因 40
(一)肝肾不足、水湿浸渍 40
(二)阴血不足、外受风邪 41
(三)气虚饮酒、汗出当风 42
二、证治 42
(一)风湿历节 桂枝芍药知母汤 42
(二)寒湿历节 乌头汤 43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46
血痹病 46
一、成因与血痹轻证证治 46
二、血痹重证证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 47
虚劳病 48
一、脉象总纲 48
二、辨证 48
(一)精血亏虚 48
(二)气血亏虚 49
(三)肾虚无子 49
(四)虚劳盗汗 49
(五)脾肾阳虚 50
(六)虚劳与季节的关系 50
三、证治 50
(一)虚劳失精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50
天雄散方 51
(二)虚劳腹痛 小建中汤 52
黄芪建中汤 53
(三)虚劳腰病肾气丸 53
(四)虚烦不寐 酸枣仁汤 54
(五)虚劳脉结悸《千金翼》炙甘草汤(附方) 55
(六)虚劳风气 薯蓣丸 56
(七)虚劳干血 大黄?虫丸 57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60
肺痿 60
一、成因、脉证与鉴别 60
二、证治 甘草干姜汤 61
咳嗽上气 62
一、辨证及预后 62
二、证治 63
(一)寒饮郁肺 射干麻黄汤 63
(二)痰浊?肺 皂英丸 63
(三)饮热迫肺 越婢加半夏汤 64
(四)寒饮挟热 厚朴麻黄汤 65
泽漆汤 65
小青龙加石膏汤 66
(五)阴虚火炎 麦门冬汤 67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70
一、成因与主症 70
二、证治 70
(一)肝气奔豚 奔豚汤 70
(二)误汗奔豚 桂枝加桂汤 71
(三)饮逆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72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74
一、胸痹、心痛病机 74
二、胸痹证治 75
(一)主症主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 75
(二)痰饮壅盛 栝蒌薤白半夏汤 76
(三)气机郁滞 枳实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 77
(四)胸痹轻证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 78
(五)胸痹急证 薏苡附子散 79
三、心痛证治 79
(一)寒饮气逆 桂枝生姜枳实汤 79
(二)阴寒痼结 乌头赤石脂丸 80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83
腹满 83
一、辨证与治则 83
(一)虚寒性腹满 83
(二)实热性腹满 84
二、证治 84
(一)里实兼太阳表证 厚朴七物汤 84
(二)里实兼少阳证 大柴胡汤 85
(三)里实胀重于积 厚朴三物汤 86
(四)里实积胀俱重 大承气汤 87
(五)寒饮逆满 附子粳米汤 87
赤丸 88
(六)脾胃虚寒 大建中汤 89
(七)寒实内结 大黄附子汤 89
寒疝 91
一、证治 91
(一)阴寒痼结 乌头煎 91
(二)血虚寒疝 当归生姜羊肉汤 91
(三)寒疝兼表证 乌头桂枝汤 92
二、误治变证 93
宿食 94
一、宿食在下的证治 大承气汤 94
二、宿食在上的证治 瓜蒂散 94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97
一、五脏病证举例 97
(一)肝着证治 旋覆花汤 97
(二)肾着证治 甘姜苓术汤 98
二、三焦病证举例 99
三、积、聚、?气的鉴别 99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102
一、 成因、脉证与分类 102
(一)成因与脉证 102
(二)四饮的脉证 103
(三)留饮与伏饮 104
二、治则 106
三、证治 106
(一)痰饮 106
1.饮停心下 苓桂术甘汤 106
2.微饮短气 肾气丸 107
3.下焦饮逆 五苓散 107
4.痰饮呕吐 小半夏茯苓汤 108
5.留饮欲去 甘遂半夏汤 108
6.肠间饮聚成实 己椒苈黄丸 109
(二)悬饮 十枣汤 110
(三)溢饮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110
(四)支饮 111
1.支饮重证 木防己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111
2.支饮冒眩 泽泻汤 112
3.支饮腹满 厚朴大黄汤 112
4.支饮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 113
5.支饮呕吐 小半夏汤 113
小半夏加茯苓汤 114
6.支饮实证及预后 十枣汤 114
7.支饮病案举例 115
小青龙汤 115
桂苓五味甘草汤 115
苓甘五味姜辛汤 116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117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117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118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122
消渴 122
一、病机与主症 122
二、证治 123
(一)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白虎加人参汤 123
(二)肾气亏虚 肾气丸 123
小便不利 124
一、膀胱气化不行 五苓散 124
二、上燥下寒水停 栝蒌瞿麦丸 124
三、湿热挟瘀、脾肾亏虚 蒲灰散 滑石白鱼散 茯苓戎盐汤 125
四、水热互结伤阴 猪苓汤 126
淋病 127
一、主症 127
二、治禁 128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30
一、成因 130
(一)风气相击 130
(二)脾虚不运 131
(三)肺失通调,肾虚水泛 131
(四)血病及水,水病及血 132
(五)气分病成因 132
二、分类与辨证 133
(一)四水与黄汗 133
(二)五脏水 136
三、治法 137
(一)利小便、发汗 137
(二)攻下逐水 138
四、证治 138
(一)风水 138
1.风水表虚 防己黄芪汤 138
2.风水挟热 越婢汤 139
(二)皮水 139
1.皮水挟热 越婢加术汤 139
2.皮水表实 甘草麻黄汤 140
3.皮水表虚 防己茯苓汤 141
4.皮水阳郁 蒲灰散 141
(三)正水与风水 麻黄附子汤 杏子汤(方未见) 141
(四)黄汗 142
1.卫郁营热、表虚湿遏 黄芪芍桂苦酒汤 142
2.气虚湿盛阳郁 桂枝加黄芪汤 143
(五)气分病 144
1.阳虚阴凝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44
2.脾虚气滞 枳术汤 145
五、预后 145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148
一、因病机与分类 148
(一)湿热 148
(二)寒湿发黄 149
(三)分类 150
二、辨证 151
(一)湿热与寒湿发黄 151
(二)黑疸(湿热挟瘀) 151
三、证治 152
(一)谷疸 菌陈蒿汤 152
(二)酒痘 152
1.治法 152
2.证治 栀子大黄汤 153
(三)女劳疸 硝石矾石散 154
(四)热盛里实黄疸 大黄硝石汤 154
(五)湿重于热黄疸 菌陈五苓散 155
(六)黄疸兼证 155
1.兼表虚证 桂枝加黄芪汤 155
2.兼少阳证 小柴胡汤 156
(七)黄疸误治成哕 小半夏汤 156
(八)虚黄 小建中汤 157
四、预后 157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160
惊悸 160
一、成因 160
二、证治 160
(一)火劫致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161
(二)水饮致悸 半夏麻黄丸 161
吐衄下血 162
一、成因 162
二、脉证与预后 162
(一)内伤吐衄下血之脉证 162
(二)预后 162
1.衄血 162
2.吐血 163
三、证治 163
(一)虚寒吐血 柏叶汤 163
(二)热盛吐衄 泻心汤 164
(三)虚寒便血 黄土汤 165
(四)湿热便血 赤小豆当归散 165
瘀血 16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169
呕吐 169
一、成因与脉证 169
(一)饮邪致呕 169
(二)虚寒胃反 169
二、治疗禁忌 170
三、证治 171
(一)虚寒呕吐 171
1.肝胃虚寒 茱萸汤 171
2.阴盛格阳 四逆汤 171
3.虚寒胃反 大半夏汤 172
(二)实热呕吐 172
1.胃肠实热 大黄甘草汤 172
2.热郁少阳 小柴胡汤 173
3.热利兼呕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74
(三)寒热错杂 半夏泻心汤 174
(四)饮邪呕吐 175
1.寒饮呕吐 小半夏汤 175
2.寒饮内盛 半夏干姜散 175
3.寒饮搏结胸胃 生姜半夏汤 175
4.呕后调治 猪苓散 176
5.饮阻气逆、呕渴并见 茯苓泽泻汤 176
哕 177
一、治则 177
二、证治 177
(一)胃寒气逆 橘皮汤 177
(二)胃虚有热 橘皮竹茹汤 178
下利 179
一、治法与禁忌 179
(一)湿滞气利治法 179
(二)虚寒利治禁 179
二、证治 179
(一)虚寒下利 179
1.虚寒利兼表证 四逆汤 桂枝汤 179
2.寒厥下利、阴盛格阳 通脉四逆汤 180
3.虚寒肠滑下利 诃梨勒散 180
(二)实积下利 大承气汤 181
小承气汤 182
(三)下利脓血 182
1.虚寒下利,滑脱不禁 桃花汤 182
2.热利下重 白头翁汤 183
3.下利虚烦 栀子豉汤 183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86
痈肿 186
一、痈肿初起之脉证 186
二、痈肿辨脓法 186
肠痈 187
一、脓成证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 187
二、脓未成证治 大黄牡丹汤 187
浸淫疮 188
浸淫疮证治 黄连粉(方未见) 188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91
一、妊娠诊断与调治 桂枝汤 191
二、胎、癥的鉴别与治疗 桂枝茯苓丸 192
三、证治 193
(一)腹痛 193
1.阳虚寒盛 附子汤(方未见) 193
2.肝脾失调 当归芍药散 193
(二)胞阻 芎归胶艾汤 194
(三)恶阻 干姜人参半夏丸 195
(四)小便难 当归贝母苦参丸 196
(五)水肿 葵子茯苓散 196
(六)胎动不安 197
1.血虚湿热 当归散 197
2.脾虚寒湿 白术散 198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201
一、产后三病 201
(一)成因 201
(二)证治 小柴胡汤 202
大承气汤 202
二、产后腹痛 203
(一)血虚里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203
(二)气血郁滞 枳实芍药散 203
(三)瘀血内结 下瘀血汤 204
(四)瘀血内结兼阳明里实 大承气汤 204
三、产后中风 205
(一)太阳中风 阳旦汤 205
(二)阳虚中风 竹叶汤 205
四、虚热烦呕 竹皮大丸 206
五、热利伤阴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07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209
一、成因、证候与治则 209
二、梅核气 半夏厚朴汤 210
三、脏躁 甘麦大枣汤 211
四、月经病 211
(一)崩漏 211
1.虚寒挟瘀 温经汤 211
2.冲任虚寒 胶姜汤 212
(二)经水不利 213
1.血瘀 土瓜根散 213
2.瘀热内结 抵当汤 213
(三)血水并结血室 大黄甘遂汤 214
五、带下病 214
(一)湿热带下 矾石丸 215
(二)寒湿带下 蛇床子散方 215
六、腹痛 215
(一)瘀血内阻 红蓝花酒 216
(二)肝脾失调 当归芍药散 216
(三)脾胃虚寒 小建中汤 216
七、转胞 肾气丸 217
八、前阴诸疾 218
(一)阴疮 狼牙汤 218
(二)阴吹 膏发煎 218
[附]方剂索引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