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1
第一节 教育学概述 2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6
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8
第二节 教育学行动与体验 12
一、教育学的人文属性 13
二、行动与体验的意义价值 15
三、教育学行动与体验的形式载体 17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探寻教育本质 23
第一节 教育的界定 24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 26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方式 29
第二节 教育的要素 33
一、教育的构成要素 34
二、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8
第三节 教育的起源 41
一、广义教育的起源 42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 47
第四节 教育的形态 51
一、教育的组织形态 52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57
第二章 教育为什么——揭示教育目的 62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内涵 63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64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68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72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依据 78
一、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79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85
三、教育目的的教育基础 86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88
一、新中国教育目的的演变 89
二、我国当今教育目的的剖析 91
三、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抉择 95
第三章 教育有什么用——追溯教育功能 99
第一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100
一、个体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102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7
三、教育的个体生活功能 112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115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116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19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124
四、教育的生态功能 129
第三节 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133
一、教育功能的形成 134
二、教育功能的释放 138
三、教育的负向功能 141
第四章 学生是谁——透视教育对象 145
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属性 146
一、历史上关于学生本质属性的认识 147
二、学生本质属性的界定 149
三、学生本质属性的保障 154
第二节 学生的年龄特征 158
一、人的发展的总体特征 159
二、学生不同生长阶段的年龄特征 163
第三节 良好的师生关系 172
一、师生关系的历史认识 173
二、师生关系的现代探讨 176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设 183
第五章 谁有资格当教师——认识教师职业 188
第一节 教师职业的特征 189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 190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94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198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 204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缘起 205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208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211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215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要求 222
一、教师的观念 224
二、教师的道德 227
三、教师的知识 232
四、教师的能力 236
第六章 教育内容是什么——审视学校课程 242
第一节 课程的本质 243
一、课程的定义 244
二、课程的类型 248
三、课程的流派 260
第二节 课程的生成 264
一、课程生成的模式 265
二、课程生成的行动 270
第三节 课程的实施 277
一、课程实施的形式与策略 278
二、课程实施的实践及要求 282
第四节 课程的改革 288
一、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288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及重点 291
第七章 教学如何进行——了解课堂现场 297
第一节 教学理念 298
一、教学理念的含义 301
二、教学理念的层次 303
三、教学理念的变革 307
第二节 教学过程 311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内涵 311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3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329
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330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332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34
四、教学性与科研性相结合 337
第四节 教学方法 338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 338
二、教学方法的选用 339
三、教学方法的分类 341
第五节 教学的变革 349
一、参与性教学 351
二、主体性教学 354
三、反思性教学 356
四、启发性教学 359
五、有效性教学 361
第八章 如何管理好班级——熟悉班主任的工作 367
第一节 班主任角色 368
一、正确认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369
二、关于班主任角色 372
第二节 班主任工作 378
一、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378
二、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380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382
四、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389
第三节 班会的实施 396
一、班会活动的重要性 397
二、班会活动的基本原则 398
三、班会活动的开展 400
第九章 教育将走向何方——展望教育趋势 412
第一节 教育全民化 413
一、全民教育的兴起 414
二、全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416
三、全民教育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418
四、全民教育的进展与评价 419
第二节 教育终身化 422
一、终身教育的兴起 422
二、终身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423
三、终身教育的目标和体系 425
四、世界各国实施终身教育的举措 426
第三节 教育公平化 429
一、教育公平思想的产生 431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432
三、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 435
第四节 教育信息化 437
一、教育信息化的兴起和演进 438
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441
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和目标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