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国经济发展纵论 3
稳增长,如何稳 3
调结构,怎么调 5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措施的走向 7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思考 10
振兴我国农村消费意义重大 15
中国促进内需市场发展之策略 19
2014年:改革创新中的稳中求进 25
增强发展信心,打好经济“组合拳” 28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未来应对之策 32
第二篇 中国改革开放与宏观调控 51
个人所得税制:三项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51
从宏观角度理解宏观调控 53
我国城镇集体企业发展亟待立法 55
我国标准化工作:问题与对策 58
创新驱动战略与政府自身建设 61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与促进发展 64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66
简政放权要有“含金量” 68
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69
抓住审批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 7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坚持底线和原则 73
不妨制定发布《政府职能白皮书》 76
经济“双引擎”,还需政府做“减法” 78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好八个“度” 80
“一带一路”开辟两岸经贸合作新空间 83
第三篇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 87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对策 87
从两个视角来认识传统产业 91
物流业:发展瓶颈与对策措施 94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若干建议 97
再制造产业:需要重视与推动 100
关于加强我国旅游市场监管的若干建议 102
信息安全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105
对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几个思考 107
电子商务网络环境治理的思考 109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口的发展完善 112
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竞争 114
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117
第四篇 上海经济发展评论 123
聚焦上海高新技术产业 123
上海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探问 127
商业功能要契合城市发展 13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对策思考 132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未来方向 136
对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的若干认识 138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及未来发展的七个要点 141
抓住城乡统筹着力点 146
“中华老字号”引起的三个思考 148
对上海文化多元主体培育的思考 150
对上海人口问题的若干思考 153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上海创新发展 156
回眸与思考:上海改革开放历程回顾 159
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 163
上海:35年发展回顾及未来35年展望 165
第五篇 民营经济与企业发展 175
推动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 175
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关键在于落实 177
化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七项建议 179
企业“走出去”的思考 183
非公经济发展应有六个“突破” 186
转型升级是民企发展必由之路 188
扩大民间投资,完善投资机构 189
第六篇 经济社会发展评论 195
产业融合也是创新 195
推动节能减排向标准化方向迈进 197
城市安全“六抓”刻不容缓 199
高档消费品关税该不该调整? 201
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应进行社会影响评估 203
“临界食品”销售需要规范 206
建成小康社会与创新驱动发展 209
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要环节 212
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 214
老龄化与“弹性退休年龄” 215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妥善衔接 218
企业诚信建设:行业协会如何发挥作用 220
第七篇 中小特精企业点评 227
坚持调整转型 推动持续发展 227
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创新转型 228
生态文明建设蕴含巨大商机 229
平台经济大有可为 230
职业培训对接新兴产业 232
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转型发展的法宝 233
专业技术等于市场占有率 234
产品优化细分:企业生存之道 235
延伸产业链,促转型升级 237
企业发展要打好“组合拳” 238
企业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239
走了三步“好棋” 241
自身硬,才是企业的本质 242
关键性的三次调整,出彩的二代接班人 243
审时度势:企业家的要诀之一 245
改造提升是传统产业的出路 246
“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247
不断借力,快速成长 248
找准市场切入口 250
执着是基点,拓展是常态 251
混合所有制企业大有作为 252
抓住战略机遇,推进服务外包发展 254
瞄准新空间,发展新产业 255
跟着大趋势,找准切入点 256
创新改变企业命运 257
创新: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259
“三化”融合,创新发展 260
工厂化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61
全方位服务是制胜法宝 263
技术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