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友忠先生序 1
钱著「中国传统政治」商榷 1
第一、钱著之逻辑方法 4
第二、政府 11
第三、专制君主 18
第四、九卿职掌 26
第五、宰相 43
(甲)秦汉一人制或二人制之宰相 44
(乙)东汉三公尚书时代之宰相 45
(丙)南北分裂局势中权臣权门时代之宰相 49
(丁)唐代三省会议与宋代三省合一之宰相制 52
(戊)明代内阁与清代军机处之宰相 57
第六、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之三省制 61
(甲)三省制之由来 62
(乙)唐代之三省制 64
(丙)宋之三省制 67
第七、谏诤之职 74
第八、考试与铨选 84
第九、士人与政府 94
第十、士人之所学与责任、朋党与政党 105
第十一、君主专制下之法制 120
(一)汉代宰相制与唐三省制 121
(二)汉唐之司法 125
(三)汉唐之赋役与国用 128
(四)汉唐之兵制 132
第十二、唐代六部、九卿、与间职问题 137
第十三、地方自治 149
第十四、税与役 163
一、土地 165
二、非常力役 169
三、盐铁 172
四、普通力役 174
五、轻重 178
第十五、传统政治本质上之缺点 181
第一、南朝 186
第二、北朝 190
第三、隋唐 191
第四、五代 192
第五、宋代 193
第六、明代 193
第十六、治社会科学方法(附答分权与法治之意义) 207
第十七、治与乱(上) 225
第一、乱之起于各朝兴替者 227
第二、乱之起于一代皇室者 234
甲、立嗣问题 234
(子)秦及两汉 234
(丑)两晋 235
(寅)南朝之宋齐梁陈 236
(卯)北朝之十六国与魏周齐 238
(辰)隋唐 242
(巳)五代十国 244
(午)两宋 246
(未)元之建国 250
(申)明 253
第十八、治与乱(中) 261
第三、乱之起于盗贼与交替时之群雄间者 261
第十九、治与乱(下) 276
第四、乱之起于制度者 276
(甲)宰相制 278
(一)西汉丞相 278
(二)东汉尚书制 280
(三)魏晋中书与南北朝侍中制 282
(四)唐宋之三省制 285
(五)明代大学士与清代军机 291
(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行使 294
(丙)言官 305
(丁)王室与政府之划分 342
(戊)士人政府 364
第二十、禅让——南北分裂期中篡位易姓之君主政治 390
第一 发端 390
第二 时代正名之重要性 394
第三 篡代各朝创始者之性格及其易姓之经过 399
甲、曹魏 399
乙、晋代 405
丙、刘宋 408
丁、萧齐 413
戊、梁代 413
己、陈代 414
(子)魏晋两朝之社会人心 419
(丑)宋齐梁陈四代之社会人心 422
第二十一、历史上对外国与异族之观念 428
第一 夏夷大防戒备时期 430
第二 外族蹂躏时期 435
第三 向外族屈膝时期 446
第四 为外族吞灭时代 451
第五 外界形势大变,冥然罔觉时代 453
第六 结论 458
民主政治之开始 461
专制君主时代政制之绪论 461
(第一)君主专制之害 463
(第二)王室与政府之划分 475
(第三)科举与学校 482
(第四)君主耳目之闭塞 492
秦之赵高、李斯 493
西汉之外戚 499
东汉之宦官 505
唐代之祸变 510
宋台省交閧与权相专擅 512
明代 519
(第五)结论 525
专制君主时代政制之理论篇 531
第一篇 范畴与学问理论 531
(甲)东西学术思想之不可分 533
(乙)范畴 535
(丙)学术理论 539
(一)演绎法 539
(二)归纳法 543
第二篇 政治学之内容 552
第一纲 人权 553
第二纲 志颐团体 559
第三纲 政府 561
第一、帝王命令副署 563
第二、考试与民意机关 566
第三、驿站效率与皇帝专制 566
第四、御史制度 567
第三篇 主权与道德 571
附录 589
一 论历史上中国政府四次迁徙 589
(第一)四次政府之流亡 589
(甲)晋之南迁 590
(乙)宋之南迁 600
(丙)明之南迁 604
二「三通」性质今解 613
一、「三通」内容 614
二、「三通」与正史与资治通鉴之异同 619
三、「三通」著作者之身世 624
四、黑格尔所谓精神与客体精神 631
五、结论 635
跋&张敦华 639
校对后记&张子文 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