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族文化心理的对应品 1
服饰是民族构成的要素之一 3
漫长的流程 5
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 10
断发文身 13
“体无完肤”为哪般? 19
审美心理的物化 27
不容改变的祖宗定法 33
何以“阴盛阳衰”? 37
第二章 神话世界的投影与折射 41
原始人的思维,亦可称之为“神话思维” 42
太阳最红 43
火光融融 49
英雄神话的遗迹 54
并非英雄的传奇业绩 58
神话是一种含有教训的寓言 61
神话成了不可抗拒的俗规 64
神话是原始人的一种教育手段 67
第三章 民族服饰中的图腾遗迹 73
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74
深层的图腾观念的物化 77
图腾的多元化与服饰的多样性 84
同一图腾在不同民族服饰中留下的相似印痕 90
尚黑贵左的意味 94
生殖崇拜的印痕 100
飞鸟世界 104
龙的超越 111
第四章 宗教是服饰民俗的贮藏库 117
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广谱性 118
装神弄鬼之徒 119
萨满在此岸世界的活动 124
萨满服饰对各族服饰的影响 129
宗教习惯变成了服饰习惯 131
傩面具的功能 137
第五章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 142
民族服饰的地域色彩 143
锁闭式社会环境的特异功能 146
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之时,服饰差异就会减少 151
高山大漠中的纯真情致 156
“死亡之海”里的克里雅人 162
山水移情 166
北袍南裙 172
北方民族亦有着裙者 181
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一切的 183
第六章 民族服饰的跨文化传通 187
传通的寓意 188
最早的交会遇合——赵武灵王以胡服代深衣 190
服饰也是一种“非言语传通” 196
胡服至隋而大兴 200
大唐如盛阳 203
唐装的胡服色彩 206
幂?的传通 210
从头到脚的异化 214
“卐”字纹样的传入 218
髻椎面赭非华风 219
元朝的改装易服 223
清代再度整体异化 228
历代各族发式的互相渗透 234
第七章 多元双向的跨文化传通 242
来而不往,非礼也 243
步摇的来龙去脉 247
魏孝文帝的服饰汉化 250
诸葛亮的“布衣”用什么衣料制成? 252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255
旗袍缘何长盛不衰? 261
愈有民族性者愈有国际性 266
民族服饰可以演化为时装 268
第八章 民族服饰的符号寓意 273
没有符号表现活动,就没有人类的文明 274
服饰也是一种符号 276
民族服饰是一个符号系统 288
服饰符号的整体功能结构 291
能指和所指 293
多义性和易变性 297
民族服饰的情感表现 305
象似符号的相似性 309
象征符号的寓意 310
无指称意义的符号 316
异质同构 321
第九章 饰之探究 325
重头轻脚 325
琳琅满头 331
包头艺术 338
冠盖如云 344
帽文化的历史印痕 349
帽式的识记寓意 352
足下生辉 354
项饰及其他 358
胸前的艺术世界 360
腰饰种种 363
凿齿穿耳 371
断牙饰齿之俗 373
第十章 背后的艺术 381
“永久的魅力”的结晶 381
尾饰是摹拟兽类的一种伪装 385
尾饰的演化 388
关于尾饰的古籍记载 393
背饰的整一化的原则 398
背饰的实用价值 401
装饰的“非具世性” 406
第十一章 翩翩起舞中的民族服饰 410
源远流长的民族歌舞活动 411
翩翩起舞,各具风采 415
服饰的传通借助于歌舞作媒介 417
女为胡妇学胡妆,长安街头尽蕃帽 423
《菩萨蛮》的演化 426
节庆活动中的服饰展现 429
彩裙摇曳 434
以帽助舞 436
长袖善舞 439
珮环叮当 445
后记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