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当代中国立法体制 761
第一章 立法体制总论 761
第一节 立法体制与立法体制研究 761
一、立法体制的概念 761
二、研究立法体制的意义 764
三、本书研究立法体制的角度、方法和特点 767
第二节 当代中国立法体制概述 772
一、中国立法体制的沿革 772
二、中国现行立法体制 781
三、中国立法体制发展与完善的方向 787
第二章 中国立法权的配置 797
第一节 立法权配置概述 797
一、立法权配置的概念 797
二、立法权配置的目标 802
三、影响立法权配置的因素 808
四、立法权配置的一般原则 813
第二节 中国立法权配置的完善 819
一、立法适当向地方分权 820
二、进一步发挥行政机关在立法上的作用 823
三、改革决策应当与立法决策相结合 826
四、加强立法监督 827
第三章 中国立法机构体制 828
第一节 立法机构的概念与设置原则 828
一、立法机构的概念 828
二、立法机构设置的原则 830
第二节 中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完善 831
一、中国立法机构的设置 831
二、中国现行立法机构体制的完善 843
第四章 中国立法运行体制 848
第一节 立法运行体制的概念 848
第二节 中国立法运行体制 850
一、立法动议的形成和起草 850
二、立法议案的提出 854
三、立法的审议协调 857
四、法案的表决与通过 864
五、法的公布 866
六、法的批准与备案 868
七、法的适用与施行 871
八、法的修改与废止 873
第五章 中国立法监督体制 877
第一节 立法监督的概念 877
第二节 中国立法监督体制 879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监督 879
二、政府的立法监督 882
三、我国立法监督体制的完善 883
第六章 中国的国家立法 890
第一节 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西方国家国会的立法行为比较 890
一、中国全国人大与西方国家国会立法权的共同之处 891
二、中国全国人大与西方国家国会立法权的区别 892
第二节 中国的国家立法概述 894
第三节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 897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 897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权 899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立法 901
四、全国人大立法权的完善 904
第四节 全国人大立法对地方立法和政府立法的作用 908
一、全国人大立法对地方立法的作用 908
二、全国人大立法对政府立法的作用 910
第七章 中国的政府立法 912
第一节 中国政府立法的基本构成和基础 912
一、中国的政府立法的含义 912
二、中国的政府立法构成 916
三、中国的政府立法发展 919
第二节 中国的政府立法运作 920
一、政府立法范围 920
二、立法工作计划的编制 922
三、立法政策:起草行政法规、规章的着眼点 926
四、政府立法工作中的审查 930
五、行政法规、规章的通过与公布 932
第三节 中国政府立法的基本方略 934
一、规范政府行为:中国政府立法的基本方略 934
二、政府立法规范政府行为需要的认识前提 936
三、规范政府行为的基本思路 939
第八章 中国的一般地方立法 942
第一节 一般地方立法的内容与特性 942
一、一般地方立法的内容 942
二、一般地方立法的特性 944
第二节 一般地方立法的范围 948
一、一般地方立法范围的界定及原则 948
二、一般地方权力机关的立法范围 950
三、一般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立法范围 952
第三节 一般地方立法中的制定、批准与公布 954
一、“制定”是一个过程 954
二、“批准”的性质 957
三、一般地方立法中的“公布” 960
第四节 一般地方立法的完善与发展趋势 961
一、健全制度:完善一般地方立法的必由之路 961
二、一般地方立法的发展趋势 965
第九章 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 966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概述 966
一、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历史考察 966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范围和原则 967
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种类 972
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程序 981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 983
一、民族自治地方与一般地方的立法权限 983
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关系 984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986
第十章 中国的经济特区立法 992
第一节 经济特区立法概述 992
一、经济特区立法的概念 992
二、经济特区立法的必要性和意义 995
三、经济特区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的关系 999
第二节 经济特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003
一、经济特区立法的指导思想 1003
二、经济特区立法的原则 1003
第三节 经济特区立法程序 1005
第十一章 特别行政区立法 1010
第一节 特别行政区的由来及确定其立法体制的原则 1010
一、特别行政区的由来 1010
二、确定特别行政区立法体制的原则 1012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立法的范围及其与中央立法的关系 1017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的范围 1017
二、特别行政区立法与中央立法的关系 1022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的立法体制 1025
一、立法会 1025
二、行政长官和行政机关 1029
三、司法机关 1030
第四节 特别行政区立法程序 1032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的立法程序 1032
二、行政长官及行政机关制定法规、司法机关解释法律 1035
第五节 特别行政区立法的意义与法律保障 1037
一、特别行政区立法的意义 1037
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体制的法律保障 1042
第十二章 中国立法与公民的作用 1046
第一节 立法与公民的作用概述 1046
一、公民的概念 1046
二、公民的阶级或利益群体属性与立法 1047
三、公民与立法 1048
第二节 中国公民参与立法的手段 1051
第三节 中国立法在发挥公民个人作用方面的努力方向 1058
第十三章 中国立法与社会团体 1064
第一节 立法与社会团体 1064
一、个人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意志 1064
二、社会团体的概念和分类 1065
三、社会团体在立法中的作用 1068
第二节 中国社会团体参与立法的状况 1069
一、形成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和社会愿望 1070
二、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和社会愿望 1071
第三节 改进社会团体管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立法中的积极作用 1074
一、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我国立法中的积极作用的意义 1074
二、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我国立法中的积极作用所应采取的措施 1076
第十四章 中国立法与政党 1079
第一节 立法与政党关系的一般理论 1079
一、政党的概念 1079
二、政党在立法中的一般作用 108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立法中的领导作用与方式 1083
一、中国共产党在立法中发挥着领导作用 1083
二、中国共产党发挥在立法中的领导作用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1084
第三节 中国民主党派在立法中的参与作用 1090
第四卷 当代中国立法技术 1097
第一章 立法技术总论 1097
第一节 立法技术的价值 1097
一、现代社会与立法技术的价值 1098
二、法制系统与立法技术的价值 1100
三、立法运作与立法技术的价值 1102
四、应当重视立法技术的研究 1104
第二节 立法技术界说 1106
一、关于立法技术的既有界说 1106
二、本书对立法技术的界说 1108
三、立法技术与立法方略 1109
第三节 立法技术的分类和内容 1111
一、立法活动运筹技术 1111
二、法的结构营造技术和法的语言表述技术 1115
第二章 中国立法的方法、策略和要求 1123
第一节 中国立法的一般方法 1123
一、从实际出发与注重理论指导相结合 1124
二、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相结合 1128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130
四、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变动性相结合 1130
五、总结、借鉴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1132
六、中国特色与国际大势相结合 1135
第二节 中国立法的基本策略 1136
一、关于立法的超前、滞后与同步 1137
二、关于立法的协调性 1142
三、关于立法的可行性 1152
四、关于立法的完备 1155
第三节 中国立法技术的其他要求 1161
一、立法要有科学、严肃、慎重的态度 1161
二、立法要避免和消除混乱的弊病 1164
三、立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其他有关问题 1167
第三章 中国立法预测和立法决策根据 1171
第一节 立法活动过程与立法准备 1171
一、立法是一种活动过程 1171
二、立法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立法的准备 1174
第二节 中国立法预测 1177
一、立法预测的含义、任务和作用 1178
二、立法预测的分类 1181
三、立法预测的基本原则 1184
四、立法预测的条件和步骤 1185
第三节 中国立法决策根据 1188
一、立法决策的应有根据和中国立法决策的实际根据 1188
二、从立法权限划分体制的变故看中国立法决策根据 1189
三、如何看待形势、调动积极性及其他因素对立法决策的作用 1192
第四章 中国立法规划 1194
第一节 立法规划的性质、特征和功能 1195
一、立法规划的含义、性质和特征 1195
二、立法规划与立法项目、建议和政策 1200
三、立法规划的功能 1204
第二节 立法规划的分类 1209
一、议会立法规划与政府立法规划 1209
二、综合性立法规划与专门立法规划 1213
三、短期、中期和长期立法规划 1216
四、各类立法规划的关联和重合 1220
第三节 立法规划的基本原则 1221
一、立法规划的法治原则 1222
二、立法规划的可行原则 1224
三、立法规划的科学原则 1225
第四节 立法规划的编制权限、程序和实施保障 1227
一、立法规划编制权的归属 1227
二、编制立法规划的程序和操作规程 1231
三、立法规划的实施保障 1237
第五章 中国法案起草 1240
第一节 法案、议案、立法议案和法的草案 1240
一、法案界说 1241
二、法案与议案、立法议案 1243
三、法案与法的起草 1245
第二节 法案起草的含义、意义和常见问题 1246
一、法案起草的含义 1246
二、法案起草的意义 1247
三、中国法案起草中存在的问题 1249
第三节 法案起草人 1250
一、法案起草主体和法案起草人 1250
二、法案起草人的任务 1251
三、作为难题解决者的法案起草人 1252
四、法案起草人的条件 1254
第四节 法案起草的过程和步骤 1256
一、中国法案起草过程和步骤的特色 1256
二、作出法案起草决策 1258
三、确定法案起草机关 1259
四、组织法案起草班子 1260
五、明确立法意图 1261
六、进行调查研究 1263
七、搭架子和拟出法案提纲 1264
八、正式起草法案 1265
九、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协调论证 1266
十、反复审查和修改法案草稿 1268
十一、形成法案正式稿 1269
第五节 委托起草与合作起草 1270
一、关于采行委托起草的方略 1270
二、关于合作起草法案问题 1272
三、关于公民或社会团体起草法律建议稿 1274
第六节 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 1275
一、中国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的关系 1275
二、西方国家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的关系 1276
三、改革中国法案起草人与立法政策、立法决策的关系 1279
第六章 中国法的构造 1282
第一节 法的结构的要件和类型 1282
一、法的结构的要件 1282
二、法的结构的类型 1283
第二节 法的名称 1285
一、法的名称的意义 1285
二、中国法的名称中的问题 1286
三、中国法的名称的改革 1288
第三节 法的内容 1296
一、完善中国法的规范性内容 1296
二、完善中国法的非规范性内容 1299
第四节 目录、标题、序言、括号和附录 1302
一、目录 1302
二、标题 1305
三、序言 1307
四、括号 1309
五、附录 1311
第五节卷、编、章、节、条、款、项、目 1312
一、卷、编 1313
二、章、节 1314
三、条、款 1317
四、项、目 1320
第七章 中国法的总则、分则和附则 1323
第一节 法的总则 1323
一、总则的含义和地位 1323
二、总则的内容 1324
三、总则的形式 1326
四、总则的写法 1327
第二节 法的分则 1334
一、分则的含义和地位 1334
二、分则的内容 1335
三、分则的形式 1337
四、分则的写法 1338
第三节 法的附则 1340
一、附则的含义和地位 1340
二、附则的内容 1341
三、附则的形式 1342
四、附则的写法 1343
第八章 中国法中的概念与语言 1349
第一节 法中的概念 1349
一、法中概念的形成 1349
二、法中概念的概括和限制 1351
三、模糊概念在立法中的运用 1357
第二节 同义词、近义词、连接词和数词在立法中的运用 1359
一、同义词的运用 1360
二、近义词的运用 1362
三、连接词的运用 1366
四、数词的运用 1370
第三节 标点符号在立法中的运用 1373
一、标点符号概述 1373
二、点号的用法 1374
三、标号的用法 1380
第九章 中国法的修改与废止 1385
第一节 法的修改 1385
一、修改的法律形式 1385
二、修改的立法技术 1388
三、修改法的几点注意 1394
第二节 法的废止 1399
一、法的废止的概念 1399
二、废止法的方式 1400
第十章 中国法的清理、汇编和编纂 1405
第一节 法的清理 1405
一、法的清理的含义和意义 1405
二、法的清理的主体和权限 1407
三、法的清理的程序 1409
四、法的清理的方法 1412
五、法的清理的发展 1414
第二节 法的汇编 1417
一、法的汇编的含义和意义 1417
二、法的汇编的主体、分工和过程 1418
三、法的汇编的方法 1422
四、法的汇编的发展 1425
第三节 法的编纂 1426
一、法的编纂的含义和意义 1426
二、法的编纂的主体、权限和过程 1428
三、法的编纂的方法 1431
四、法的编纂的发展 1432
[附录] 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