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铁路列车运行图概述 2
第一章 列车运行图及铁路列车运行组织工程技术 2
第一节 列车运行图及其分类 2
第二节 铁路列车运行组织工程技术 11
第二章 列车运行图组成要素 14
第一节 列车运行图要素概述 14
第二节 车站间隔时间 18
第三节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29
第四节 线路及接触网维修“天窗”时间 37
第二篇 铁路列车运行图结构参数分析 42
第三章 列车运行图结构 42
第一节 列车运行图结构单元特征 42
第二节 列车运行间隔时间的概率分布 47
第三节 列车对区段的占用 49
第四章 运行列车组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61
第一节 双线区段运行列车组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61
第二节 单线区段运行列车组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62
第三节 运行列车组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65
第五章 列车运行图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67
第一节 列车运行图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概述 67
第二节 高速铁路客流区段△t占的分析计算 67
第三节 双线铁路区段△t占的分析计算 95
第四节 单线铁路区段△t占的分析计算 107
第六章 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 129
第一节 列车进入晚点及缓冲时间的分布函数 129
第二节 两相邻列车间的晚点传播 131
第三节 平均列车后效晚点时间 135
第四节 列车后效晚点时间总值 140
第五节 按列车后效晚点时间测定的必要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 144
第六节 按限定货物列车被越行次数测定的必要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 150
第七节 在单线区间按组织会车需要测定的必要列车运行图缓冲时间 153
第七章 列车旅行速度 156
第一节 列车速度指标及其相关参数 156
第二节 列车旅行速度的分析计算 158
第三节 旅客列车追踪铺画对货物列车旅行速度系数影响的分析计算 162
第三篇 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164
第八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164
第一节 铁路运输能力概述 164
第二节 以非平行运行图扣除系数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方法 165
第三节 以非平行运行图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时间计算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方法 181
第四节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状态分析 207
第五节 双线铁路区段必要站间距离与通过能力关系分析 214
第九章 编组站设备能力 217
第一节 编组站设备能力概述 217
第二节 驼峰设备改编能力 219
第三节 到达场接车能力对编组站通过能力影响的分析计算 220
第四节 调车场容车能力对编组站通过能力影响的分析计算 221
第五节 出发场接车能力对编组站通过能力影响的分析计算 223
第六节 牵出线改编能力 224
第七节 双峰编组站和双推双溜驼峰编组站通过能力 225
第八节 计算案例 226
第四篇 铁路列车开行方案及列车运行图编制 236
第十章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 236
第一节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编制 236
第二节 高速铁路旅客列车中间站停车方案 268
第三节 旅客列车车底需要数和车底周转图 284
第四节 列车乘务组需要数 287
第十一章 区段管内工作 289
第一节 区段管内工作及其工作量 289
第二节 区段管内货物列车的铺画方案 291
第十二章 机车和动车组运用工作组织 297
第一节 机车运用工作组织 297
第二节 动车组运用工作组织 300
第十三章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和实行 304
第一节 列车运行图编制工作制度 304
第二节 旅客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方法 307
第三节 货物列车运行图的编制方法 312
第四节 分号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319
第五节 电力牵引区段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323
第六节 列车运行图指标和实行新图前的准备工作 325
第十四章 列车运行图编制的现代化 328
第一节 我国铁路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研究概况 328
第二节 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的基本原理 328
第三节 计算机编制网状线路列车运行图的方法 331
参考文献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