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烨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208134768
  • 页数:331 页
图书介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繁荣发展,各阶层民众高涨的科举热情与有限的科举名额、官吏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导致山东地区形成大批壅滞基层的士人群体。这一群体来自不同的阶层、家庭,接受程度不一的儒家文化熏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他们在改善生存环境、拓展生存空间、以及与山东地方社会展开各种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稳定性的知识群体。他们受到山东地区浓郁儒家文化的陶然,面对相似的生存境遇,表现出一些群体特点,并给其所生存、活动的基层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成为山东地区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

绪论 1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厘清 1

一、时空限定 1

二、研究对象界定 3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5

一、有关基层士人的研究 5

二、有关山东地区基层士人的研究 9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史料概况 11

一、主要内容概述 13

二、史料说明 14

第一章 群体形成与举业生涯 16

第一节 基层士人群体的数量及构成 17

一、全国生员及童生的数量估算 17

二、山东地区生员及童生的数量估算 19

三、基层士人群体膨胀的原因 20

四、基层士人群体的上升空间 26

(一)乡试中举比例 26

(二)贡生的种类及出路 27

(三)捐纳 29

第二节 科举与基层士人群体的生存状态 31

一、单一价值判定及科考失利的痛楚 32

二、与科举相关的各类考试 35

(一)童试 35

(二)岁试、月课、季考及观风试 36

(三)科试、乡试 38

三、科场偶然性及神秘性 41

四、科举与传统士人养成模式 44

(一)科考影响下的案牍生涯 45

(二)科考与士人的才情 47

小结 53

第二章 治生方式与经济状况 55

第一节 山东地区治生观念的区域特点 56

一、治生观念的变迁 56

二、治生观念的矛盾性 59

第二节 治生方式的多样化 61

一、耕读自食 61

二、教授里闬 62

三、行医济世 63

四、弃儒服贾 66

五、卖文博食 67

六、寄居生涯 68

七、托迹公门 70

第三节 基层士人的经济状况及其影响 74

一、相对困窘的经济状态 74

二、治生的优劣势分析 77

三、经济状态的广泛影响 84

小结 88

第三章 儒家理想与现实生存——基层士人价值观念及实现方式的多样化 90

第一节 基层士人“谋道”方式的扩展 92

一、“文名可以当科第” 93

二、“以穷经力学为务” 99

三、“布衣之身利泽一乡” 102

四、举业提携——“功名”的曲折实现 105

第二节 “谋道”与“谋食”之间——士人生存方式的变迁 109

一、变业为生 109

(一)“不知其为商也、为儒也” 110

(二)“读书无成,岂如学医之有成乎” 111

(三)“公廨无长物” 115

二、传统文人职业的商业化 118

三、“保身家”与科考职业化 119

四、基层士人生存方式变迁的局限性 122

第三节 基层士人中的特殊群体 125

一、“名士”群体 126

(一)时空特点 126

(二)良好的家庭背景 127

(三)浓厚的科举情怀 128

(四)与普通基层士人对比 129

二、明清鼎革之际的基层士人 131

(一)文化活动 132

(二)社会交往 134

(三)政治活动 136

三、无赖化群体 139

(一)轻浮佻达、不持仪节 139

(二)躁急奔竞、谋取虚名 141

(三)迂腐疏阔,穷酸可憎 143

(四)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145

小结 150

第四章 生活空间与社会交往 152

第一节 家庭中的基层士人 152

一、孝养 153

二、教子 155

(一)多样性与灵活性 155

(二)局限性与实效性 158

第二节 宗族 161

一、编修族谱、维系宗族 163

二、资助亲眷、捐赠族田 165

三、兴建义学、善教子弟 166

四、平息纷争、维护秩序 167

第三节 基层士人的社会交往 169

一、社会交往的主要对象 171

(一)本群体间的交往 171

(二)结交上层士人 173

(三)与下层民众及僧、道的交往 177

二、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 178

(一)讲学授徒 179

(二)诗酒谈宴 179

(三)游历访友 180

(四)结社倡和 181

三、基层士人社会交往的特点 181

(一)社会交往与谋生密切关联 181

(二)社会交往的层次性与局限性 183

(三)文化职能的强化与异化 190

(四)时空差异 193

小结 195

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方文教事业 197

第一节 基层士人与地方教化 197

一、躬身砥砺 200

二、“年年恨为读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 202

三、礼制的宣传与践行 207

四、通俗文艺的创作 210

第二节 基层士人与地方文化 215

一、文化生活及相关成就 216

(一)撰写经史著作 218

(二)创作诗词文赋 220

(三)研习书法、绘画与音律 224

(四)藏书 225

二、满足百姓需求的日用类书 229

三、地方文献的整理归纳 234

第三节 基层士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承及变迁 236

一、基层士人与儒家文化的传承 236

(一)精湛的儒学造诣 236

(二)儒家文化的践履 237

(三)投身教育、教化事业 238

二、基层士人与儒家文化的世俗化 239

(一)儒家文化内容及载体的世俗化 239

(二)基层士人群体的世俗化 241

小结 244

第六章 担当精神与地方公共事务 246

第一节 基层士人的担当精神及影响力 247

一、担当精神的形成 247

(一)传统儒家文化的熏习 247

(二)地方文化的陶然和影响 248

(三)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249

(四)对下层民众的认同感 250

二、声望的培植 253

(一)品行高洁 254

(二)乐善好施 255

(三)学识累积 256

(四)实用技能 256

第二节 地方管理系统中的基层士人 258

一、幕僚、吏及长随 258

二、老人、乡饮酒宾 261

三、约长 263

四、宗族维系 264

第三节 基层士人的具体作为 266

一、公共设施的兴建与修缮 266

(一)桥梁、道路的修建与维护 266

(二)庙宇、学校的倡修与捐助 266

二、慈善事业的发展 267

(一)日常时期的捐助 268

(二)灾荒时期的救助与赈济 269

三、地方秩序的维护 272

(一)言民瘼于上 272

(二)维护乡间秩序 274

(三)战乱时期的救助 277

四、关于基层士人作用力的衡量 281

小结 290

结论 292

一、基层士人群体的生存境遇 292

(一)生存空间的相对狭窄 292

(二)拓展生存空间的局限性 293

(三)生存观念的焦灼与迷茫 298

(四)士人身份的尴尬处境 299

二、基层士人群体的特点 301

(一)过渡性与矛盾性 303

(二)正统性与世俗性 304

(三)庞杂性与层次性 308

三、基层士人群体与山东社会 311

参考文献 315

后记 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