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历史的关系一切 1
一 历史的非常重要 1
二 治史的必需博学 4
三 历史的辅助学问 6
附录 历史与思想的密切关系 7
第二章 史实的成分与中国历史的特色 8
一 史实的成分——时空人物 8
二 中国历史的特色——六点 8
第三章 中国史书的分类 10
一 性质的分类法 10
二 时间的分类法 11
三 空间的分类法 11
四 阶层的分类法 12
五 史体的分类法 12
六 史文的分类法 12
七 史家的分类法 13
八 史观的分类法 13
第四章 科学的新史观 15
一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异点 15
二 社会与自然界的异点 16
三 基础与上层建筑 16
四 原因与结果 17
五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9
六 人类社会的五个阶段 20
第五章 新史观的应用与中国史的分期 23
一 采用新史观与我见——采用新史观应注意的四点 23
二 新旧各派分期与我见——划分中国史期须知的五点 27
第六章 归纳、比较两种鉴别方法 36
一 归纳法的考据学 36
二 多方面的比较法 37
三 归纳、比较诸法与科学化的材料 40
第七章 书本内外两种搜集方法 43
一 研究与时间 43
二 研究与人数 44
三 研究与图书馆 46
四 研究与札记 48
五 研究与书籍种类 49
附录 文集中的中国史学批评史料简目 50
六 研究与“器物”、“调查”——书本以外的材料 52
第八章 选择、分配与社会眼光 58
一 选择材料的各种宗旨 58
二 中国两大模范史家的社会眼光——司马迁与李贽 61
三 新中国通史应侧重的方面 62
第九章 批评、叙述与客观态度 63
一 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 63
二 过去一切的重新估价——理由与原则 64
三 史统观念的急需打破——春秋笔法的真面目 71
第十章 作史的条件 77
第十一章 读史的要诀 82
一 古今的互察 82
二中外的互察 84
三 名实的互察 86
四 成败的互察 88
五 人己的互察 90
附录 文哲学化的中国史书之审读法 92
第十二章 历史的创造 94
一 历史与三种人的关系 94
二 创造历史的重要 95
三 创造历史的等差 96
四 创造历史的根据 98
五 创造历史的标准——趋势与归宿 98
附录一 顾颉刚先生来书 101
附录二 中国历史用书选要 102
附录三 对于中国通史与历史学系科目表草案之意见(上教育部书)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