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前期的历史境遇与士人人格心态的流变 1
第一节 道与势之纠缠——明代士人境遇的尴尬 2
一、方孝孺之死——明代士人悲剧与尴尬命运的序曲 2
二、成祖朱棣的政治策略与永乐士人的无奈 8
三、仁、宣士风与台阁体 14
四、于谦之死——士人的尴尬与绝望 24
第二节 理学、八股与明代前期士风 33
一、八股科举制度的选择与理学意识形态的确立 33
二、科举与圣学:手段与目的的颠倒 42
三、理学流行中的士人人格与心态 52
第三节 白沙心学与明代士人人格心态的变异 60
一、江门心学的内转及其时代印痕 60
二、内在超越与江门心学的价值取向 69
三、受用与责任——陈献章的复杂矛盾心态 84
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品格与弘治、正德士人心态 96
第一节 弘治、正德的士人心态与阳明心学发生的心理动机 97
一、弘治、正德二朝的士人境遇及其心态流变 97
二、“龙场悟道”的心理动机与王学产生的意义 125
第二节 良知说所体现的阳明心学境界 139
一、致良知与四句教之关系与阳明之学术风格 139
二、“无善无恶”与“致良知”所体现的人生境界 148
三、“致良知”说产生的时代原因及其王阳明的人生实践 161
第三节 王阳明的求乐自适意识及其审美情趣 172
一、求乐与自得 172
二、王阳明的审美情趣 181
三、王阳明的归隐意识与明代士人生存空间的拓展 193
第三章 嘉靖士人心态与王学之流变 206
第一节 嘉靖朝政治与士风演变以及王学之遭遇 207
一、“大礼议”对嘉靖士风之影响与王学所扮演之角色 207
二、世宗独裁与阳明心学之际遇 219
三、嘉靖晚期士风与王学的扩张变异 237
第二节 王艮——儒家狂者的典型 255
一、“思出其位”的进取意识 256
二、守道尊身的人格设计及其对时代的回应 264
三、狂侠精神与泰州传统 273
第三节 罗洪先——归寂与自保的代表 287
一、“归寂”的原因及其所蕴含的人生追求 287
二、“彻悟仁体”与罗洪先的晚年心态 296
第四节 王畿——三教合一与士人心态的新变化 307
一、心学的内部学术对话与王畿的良知观 307
二、王畿心学理论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取向 314
三、王畿的人生实践与人格心态 323
第五节 唐顺之——从气节到中行的心学路径 332
一、阳明心学与唐顺之的学术思想 332
二、唐顺之的心学思想与文学思想 341
三、阳明心学与唐顺之的晚年心态 357
第四章 阳明心学与晚明士人心态 371
第一节 风云变幻的晚明政局与阳明心学的历史命运 373
一、张居正与阳明心学 373
二、晚明政局与阳明心学的历史走向 394
第二节 李贽——阳明心学转折的标志 411
一、李贽的心学因缘与其人格心态之特征 412
二、自适与真诚——李贽对心学理论的改造与超越 426
三、从本色论到童心说——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一) 441
第三节 阳明心学与晚明言情思潮 453
一、汤显祖的心学渊源与其言情说的内涵 453
二、心学影响与佛学因缘——汤显祖人格心态演变轨迹描述 470
三、冯梦龙的人格特征与其情教说 494
第四节 阳明心学与追求性灵的士人心态 509
一、公安派的心学渊源与求乐自适的人生价值取向及其人格心态 509
二、从良知到性灵——明代性灵文学思想的演变(二) 535
三、从公安到竟陵——晚明士人由开放到封闭的心态转换 552
主要参考引用书目 574
后记 586
再版后记 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