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辑 语言文字纵横论 2
英语传播及其软实力 2
语言的情感 7
也谈大中华愿景 11
翻译的傲慢与偏见 15
从故宫错字看文化浮躁 20
形象标语的语言禁忌 24
国家的定义 28
印度英语是如何“造势”的 32
脸书面簿,非死不可? 36
新加坡式“推普”及其启示 40
文化的榴莲及其他 44
在越南欣赏对联 47
从文字游戏到语言腐败 52
士为“知识分子”死 56
第二辑 艺文天地间 62
乘着音乐的翅膀 62
从评委离席看专业精神 66
软硬兼施说汪峰 70
原创的力量 75
最遥远的感动 79
台湾民歌和大陆民歌 82
温柔之杀 86
小野丽莎的遗憾 89
男人的魅力 93
载歌载文吴虹飞 96
网络读写 99
独唱团:一个派对的终结 102
被背叛的作品 105
历史的另一种读法 109
写作是一种病 113
第三辑 精神·教育·传媒 118
国民梦的变迁 118
他者的中华文明 122
远程“爱国者” 126
大丈夫和小女子 131
华裔学者的情理平衡术 135
萧瀚和他追逐的梦 139
小中见大看澳门 143
“伪激情”和“真见解” 147
狮城的书香 152
死亡的尊严 155
“官微”的不同境界 159
难得的新华社亚运文章 163
青年加藤之烦恼 166
第四辑 制度政策和社会民生 172
从纳税到纳税人 172
语言学之外的乔姆斯基 177
在槟城想起拆迁 181
小贩中心的大学问 185
舌尖上的软实力 189
“畅通”的代价 193
治理拥堵呼唤交通文明 196
台湾的家庭计划 199
美国使馆的“软”攻击 204
厕所里的比拼 207
为香港政府喝彩 214
第五辑 国民形象透视 218
菲佣是一种文化 218
也谈新加坡人 222
大马情怀 226
流浪歌手在爪哇 229
越南新娘 233
老挝何以成为玩家老窝 237
怀想高棉的微笑 241
淡定泰国 245
多维视野里的中国人 250
第六辑 外交与国际关系 256
第一次不亲密接触 256
新“友邦惊诧论” 259
发言人还是发言机? 263
护照上的输赢 268
假如美国出了个华裔总统 271
延伸阅读 275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