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 1
1.1 选题缘由 1
1.2 基本假设与问题 14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 15
1.4 主要方法与观点预设 17
1.5 基本结构 18
第2章 文献综述 20
2.1 语篇与语篇连贯概说 20
2.1.1 语篇的定义 20
2.1.2 语篇连贯界说 26
2.2 语篇连贯研究方法论 36
2.2.1 语言的形式功能研究 37
2.2.2 语用推理研究 40
2.2.3 认知心理研究 45
2.2.4 多维度研究 47
第3章 认知框架的理论构建 50
3.1 语篇的认知结构 50
3.1.1 认知结构术语 50
3.1.2 认知框架与语义结构 52
3.2 认知框架的特征 54
3.2.1 认知框架的动态性 54
3.2.2 认知框架的典型性 60
3.3 认知框架的分类 65
3.3.1 词汇框架 66
3.3.2 知识框架 66
3.3.3 交互框架 68
3.3.4 社会框架 69
3.3.5 文本类型框架 71
3.3.6 其他框架 71
3.4 认知框架模型 73
3.4.1 认知框架与语篇分析 73
3.4.2 认知框架模型的构成 76
第4章 微观认知框架:概念与概念场 82
4.1 微观认知框架的概念结构 82
4.1.1 语言单位与概念 82
4.1.2 概念场的定义与特点 87
4.2 微观认知框架与概念隐喻 94
4.2.1 概念场与概念隐喻 94
4.2.2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 96
4.2.3 概念隐喻的连贯性 98
4.2.4 语篇连贯的概念隐喻分析 101
4.3 微观认知框架与概念转喻 120
4.3.1 概念转喻的认知基础 121
4.3.2 概念转喻与语篇连贯 124
第5章 中观认知框架:观念联络与意象图式 131
5.1 中观认知框架的哲学基础 132
5.1.1 观念联络 132
5.1.2 意象图式 136
5.2 句际连贯关系 142
5.2.1 因果关系 143
5.2.2 相似关系 145
5.2.3 邻近关系 148
5.3 段际连贯关系 154
5.3.1 段落的性质 154
5.3.2 因果关系 157
5.3.3 相似关系 160
5.3.4 邻近关系 163
5.4 意象图式连贯 165
5.4.1 意象图式的分类 165
5.4.2 《白杨礼赞》的意象图式连贯 167
第6章 宏观认知框架:语篇构式 175
6.1 构式语法与语篇构式 175
6.1.1 语言的构式研究方法 175
6.1.2 语篇构式存在的必要性 180
6.1.3 语篇构式的主要观点 185
6.2 语类框架与理解 188
6.2.1 认知框架与理解整体性 188
6.2.2 语类认知框架 190
6.2.3 宏观结构与理解的整体性 196
6.2.4 语篇超结构与认知框架 198
6.3 语篇构式的表征 201
6.3.1 惯例化的结构式 201
6.3.2 语篇构式的表征方式 205
6.4 语篇构式与语篇连贯 207
6.4.1 论证结构 207
6.4.2 故事结构 210
第7章 认知框架转换与语篇连贯 216
7.1 作为语篇分析的一种方法 216
7.1.1 认知框架再定义 216
7.1.2 认知框架分析法 223
7.1.3 金融危机的认知框架分析 227
7.2 认知框架转换与多重语篇连贯 236
7.2.1 认知框架转换 236
7.2.2 认知视角 237
7.2.3 认知视角的融合 239
第8章 结论 249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概述 249
8.2 研究的创新与应用价值 254
8.3 本研究的局限 257
图表目录 258
附录一 汉语语篇 260
附录二 英语语篇 274
附录三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英译四种 277
参考文献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