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淑艳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0103732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转型时期的政策转移实践做为研究的观测域,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研究与反思,对转型时期三十年的政策转移实践做出了描述性和规范性的研究。全书分为七章,系统分析评价了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发生机理、结构变量及社会影响,评估了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效果、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促进与规范对策。

第一章 政策转移概述 1

第一节 政策转移及相关概念界分 1

一、政策转移研究的缘起 1

二、西方学者关于政策转移的概念 2

三、本土与政策转移有关的同义或近义词语 5

四、本书的概念选择与界定 9

第二节 政策转移研究的相关学术视阈 10

一、政策扩散 10

二、经验吸取 13

三、政策趋同 16

四、法律移植 18

五、政策转移研究与相关学术视阈的关系 20

第三节 政策转移的历史回顾 22

一、世界范围内政策转移的悠久历史及全球性扩散 23

二、中国历史上的政策转移 26

三、当代中国的政策转移 28

第四节 政策转移的性质、基本特点与功用 30

一、政策转移的性质 30

二、政策转移的基本特点 31

三、政策转移的功用 33

第五节 政策转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37

一、理论基础 37

二、现实基础 48

第二章 政策转移的变量 55

第一节 国家主权 55

一、国家主权推动自愿的、法律责任性的政策转移 56

二、国家主权沦丧可能导致强制性政策转移 58

第二节 国家意识形态 58

一、意识形态是政策转移的重要变量 58

二、不同意识形态下政策转移具有可行性 62

第三节 法律·制度·体制 64

一、法律·制度·体制会促进或制约政策转移 65

二、政策转移则浸润改变法律·制度·体制 66

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本土资源” 66

一、由法律领域衍生的概念——公共政策的“本土资源” 66

二、中国公共政策的“本土资源”的构成 67

三、政策转移与公共政策“本土资源”的相互作用 75

第五节 文化 76

一、文化差异可使政策转移遭遇文化冲突 78

二、政策转移中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 79

三、文化冲突对政策转移的影响 83

第六节 政策成本 85

一、政策成本的构成 85

二、政策转移与政策成本的关系 86

三、对政策转移产生的政策成本必须科学考量 87

第七节 政策发展 90

一、各国政策发展的路径 90

二、政策转移促进政策发展 90

三、政策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政策转移 92

第八节 政策的国际趋同化 93

一、趋同论的观点与争论 93

二、政策转移是政策趋同的诱因 94

三、关于政策趋同的认识与评价 97

第三章 政策转移的基本理论 100

第一节 政策转移的衡量标准、发生前提与条件 101

一、政策转移的衡量标准 101

二、政策转移的一般前提 104

三、政策转移发生的条件 105

第二节 政策转移的要素、类型与途径 106

一、政策转移的要素 106

二、政策转移的类型 106

三、政策转移的途径 107

第三节 政策转移的分析框架 108

一、政策转移的发生原因 110

二、政策转移的关键参与者 114

三、政策转移的对象 120

四、转移经验的来源与转移的程度 122

五、政策转移的影响因素 125

六、政策转移的效果 129

第四节 政策转移的连续统、结构与过程模型 132

一、政策转移的连续统 132

二、政策转移的多维结构 137

三、政策转移的过程模型 140

第五节 政策转移研究的学术批评 142

一、概念的区分不清 142

二、对连续统的批评 143

第四章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历史演进 145

第一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发生的内外环境 146

一、内部环境:政治精英主导下的改革 146

二、外部环境:社会主义的挫折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蔓延 150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来源 153

一、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模板:日本 154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典范:新加坡 157

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转移来源:欧美国家 160

第三节 经济领域政策转移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61

一、经济政策转移的起步 162

二、经济政策转移的发展 163

三、经济领域政策转移的深化 169

四、经济政策转移的新变化 171

第四节 公共政策转移的多领域、多面向展开 179

一、社会政策转移 179

二、科教政策转移 183

三、政府治理工具的转移 186

四、多样化的项目转移 188

五、政策转移的流向转变 192

第五章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发生机理、结构变量与逻辑 194

第一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发生机理 194

一、逻辑起点:改革需求 195

二、向外学习:寻找他山之石 195

三、关键环节:解放思想,大胆学习国外政策经验 196

四、择善而取:政策转移发生 196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结构变量 197

一、政策转移的动机:复杂的动机模式 197

二、政策转移的目的:改革·经济转型·好的治理 198

三、政策转移的程度:效仿、混合与复制 199

四、政策转移的关键参与者:学者与官员 200

五、政策转移的对象:政策要素·政策工具·政策项目 201

六、政策转移的主要信息渠道:考察·传媒·学术交流 203

七、政策转移的影响因素:推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204

第三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基本特点 209

一、政策转移的非模式化 209

二、政策转移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冲突 210

三、政策转移与体制转轨相互作用 211

四、政策转移与西方各种治国理念的转移相伴随 212

五、转型初期的政策转移借助一定策略 213

六、政策转移与路径依赖相互作用 214

第四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历史逻辑 214

一、手段服从目的 215

二、主体慎择客体 217

三、转移助益内生 217

第五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经验 218

一、不照搬照套 218

二、政策转移实验 220

三、政策转移的渐进主义 223

四、政策转移中的精英合作 224

五、政策转移注重建构社会共识 227

第六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影响 228

一、政策转移的积极影响 229

二、政策转移的消极影响 234

第六章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效果与问题 240

第一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效果 240

一、公共政策转移的预期效果 241

二、公共政策转移的非预期效果 248

第二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突出问题 253

一、对公共政策转移存在极端的立场和行为 253

二、公共政策转移的理性不足 254

三、政策转移缺乏良好的保障条件 258

四、政策转移缺乏预评估 261

五、对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政策转移风险缺乏足够的警觉 263

六、对政策转移导致的政策失灵现象缺乏深入研究 264

第三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问题的深层次根源 265

一、对中国转型与全球化重叠时期政策转移的特性认识不清 265

二、决策者的政策学习能力不强 269

三、政策转移遭遇路径依赖 271

四、政策转移遭遇文化冲突 272

五、政策转移的技术能力不足 272

六、政策转移被特殊利益绑架 275

第七章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促进与规范对策 276

第一节 正确认识公共政策转移的性质、适应性与功能 276

一、政策转移不等于照搬照抄 276

二、政策转移与特殊国情未必互斥 277

三、政策转移并非万能之具 278

第二节 政策转移要与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发展相契合 279

一、公共政策转移要契合公共政策发展的多元面向 279

二、公共政策转移要契合公共政策发展的目标取向 283

三、公共政策转移要拓展公共政策发展的路径 287

第三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要坚持三项原则 290

一、公共政策转移必须适应国情 290

二、公共政策转移必须趋利避害 291

三、公共政策转移必须重视转移政策的本土化 291

第四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前提是提高政府的政策学习能力 293

一、提高政策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习型政府组织 294

二、提高政策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提高决策者的认知能力 295

三、提高政策学习能力的重点是决策者对国外经验的判断能力 295

四、提高政策学习能力的保障是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296

第五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关键是提高政策转移的技术能力 297

一、提高政策转移的规划能力 297

二、提升对政策转移的问题、机会与趋势的掌控能力 298

三、提高政策转移的系统能力 299

第六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根本在于价值选择 304

一、政策转移的价值不尽是工具价值 304

二、政策转移的基本价值目标应是保护和提升弱势群体利益 305

三、政策转移的根本价值目标应是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均衡 306

第七节 转型时期中国公共政策转移的生命线在于实施策略 307

一、重视政策转移非预期问题的治理 307

二、规避文化冲突 308

三、防止路径依赖 310

四、寻求政策转移共识 311

五、防止陷入创新政策的迷思 312

六、重视国外的政策教训 312

参考文献 314

人名索引 326

主题索引 329

后记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