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肾脏的基本结构 1
一、肾小体 1
二、滤过膜 2
三、肾小球肾小管 2
四、集合管 2
第二节 尿液生成的生理机制 2
一、肾小球的滤过 2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3
三、肾小球滤过的调节 4
四、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6
第三节 肾脏疾病的病因及主要临床症状 7
一、肾脏疾病的原因 7
二、肾脏疾病的症状 8
第四节 肾脏病实验室检查历史与趋势 8
一、尿液检查发展历史 8
二、尿液检查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10
第五节 尿液检查实验室的安全性 10
一、物理性危险 10
二、放射性危险 10
三、火灾和爆炸危险 11
四、电力性危险 11
五、化学性危险 11
六、尿液检查生物危害风险 12
七、标准预防 12
八、生物废物 13
九、危险材料的政策 13
十、暴露控制计划 13
十一、与尿液和体液相关的其他安全性问题 13
第二章 尿液分析全面质量管理 14
第一节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14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14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15
三、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7
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8
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 20
六、临床检验的操作规程 21
第二节 尿液分析前质量管理 22
一、尿液标本采集 22
二、实验室对标本的接收、上机前处理 29
三、尿内物质对干化学法检查影响 30
第三节 尿液检查分析中质量管理 31
一、程序文件的制定 31
二、检测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41
三、各项记录 42
第四节 尿液分析后质量管理 43
一、检验结果的确认 43
二、尿液检验结果警告或危急值的处理 43
三、检验后尿液标本的处理 43
第三章 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 46
第一节 尿液干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 46
一、尿液检查的初级阶段 46
二、尿液干化学分析阶段 46
三、尿液分析自动化阶段 47
第二节 尿液干化学试带检查 48
一、尿液颜色 48
二、尿液透明度 50
三、尿液酸碱度 51
四、尿比重 52
五、尿蛋白 53
六、尿葡萄糖 55
七、尿酮体 57
八、胆红素 58
九、尿胆原 59
十、尿液亚硝酸盐 60
十一、尿血红蛋白 62
十二、尿白细胞酯酶 64
十三、尿维生素C 65
十四、尿微量白蛋白 67
十五、尿肌酐 68
十六、尿钙 68
第三节 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69
一、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分类 69
二、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69
三、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组成 71
四、尿液分析仪试带组成及结构 72
五、干化学尿液分析仪的使用 73
六、干化学尿液分析的质量管理 77
第四节 各种类型的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80
一、Urisys系列干化学分析仪 80
二、Clinitek系列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84
三、AX系列干化学分析仪 88
四、iChem VELOCITY系列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91
五、LabUMat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94
六、URIT系列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99
七、H系列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101
八、UDC系列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105
九、LX系列干化学尿液分析仪 108
十、UA系列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114
十一、AVE-75系列全自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 116
第五节 干化学检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21
一、干化学检查存在的问题 121
二、干化学检查的发展趋势 122
第四章 尿液有形成分的自动化分析技术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一、尿液自动化有形成分分析技术的发展 124
二、尿液自动化有形成分分析设备的分类 125
三、自动化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的应用和要求 126
四、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发展方向 126
第二节 流式细胞自动化有形成分分析技术 127
一、流式细胞自动化有形成分分析技术检测系统的结构 127
二、流式细胞自动化有形成分分析技术的检测原理 127
三、分析流程 131
四、可报告参数及参考区间 132
五、技术性能指标 133
六、方法学评价和质量保证 133
七、临床典型病例 140
第三节 流式数字图像分析法有形成分分析技术 144
一、iQ200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144
二、FUS系列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 157
第四节 数字图像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技术 163
一、AVE-76系列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 163
二、LX-8000R一体化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 177
三、EH-20系列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系统 185
四、CobiSed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 193
五、URIT尿液有形成分显微识别系统 197
六、THME-US系列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208
七、UriSed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系统 216
八、其他分析系统 220
第五章 尿液理化检查 226
第一节 尿液理学检查 226
一、尿量 226
二、颜色和透明度 227
三、比重 229
四、尿渗量 230
五、气味 231
第二节 尿液酸碱度检查 231
一、检测原理 232
二、方法学评价 232
三、质量控制 232
四、参考区间 233
五、临床意义 233
第三节 尿液蛋白质检查 233
一、检测原理 233
二、方法学评价 234
三、质量控制 235
四、参考区间 235
五、临床意义 235
第四节 尿糖检查 236
一、检测原理 236
二、方法学评价 237
三、质量控制 238
四、参考区间 238
五、临床意义 238
第五节 尿液酮体检查 239
一、检测原理 239
二、方法学评价 239
三、质量控制 240
四、参考区间 240
五、临床意义 240
第六节 尿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检查 240
一、检测原理 241
二、方法学评价 241
三、质量控制 242
四、参考区间 242
五、临床意义 242
第七节 尿液血红蛋白检查 243
一、检测原理 243
二、方法学评价 243
三、质量控制 243
四、参考区间 243
五、临床意义 243
第八节 尿液肌红蛋白检查 244
一、检测原理 244
二、方法学评价 244
三、质量控制 244
四、参考区间 245
五、临床意义 245
第九节 尿本周蛋白检查 245
一、检测原理 245
二、方法学评价 245
三、质量控制 246
四、参考区间 246
五、临床意义 246
第十节 尿乳糜定性试验 246
一、检测原理 246
二、检测方法 247
三、方法学评价 247
四、质量控制 247
五、参考区间 247
六、临床意义 247
第十一节 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248
一、检测原理 248
二、检测方法 248
三、方法学评价 248
四、质量控制 248
五、参考区间 249
六、临床意义 249
第十二节 尿氨基酸及代谢物检测 249
一、胱氨酸尿 249
二、苯丙酮酸尿 250
三、对-羟基苯丙氨酸(酪氨酸)尿 251
四、尿黑酸检验 252
五、Hartnup病检验 252
第十三节 尿卟啉及衍生物检验 253
一、尿卟啉定性试验 253
二、粪卟啉定性试验 254
三、卟胆原定性试验 255
第十四节 尿黏多糖检查 256
一、检测原理 256
二、检测方法 256
三、方法学评价 257
四、质量控制 257
五、参考区间 257
六、临床意义 257
第十五节 尿液电解质测定 258
一、尿钾测定 258
二、尿钠测定 259
三、尿氯测定 260
四、尿钙测定 261
五、尿磷测定 262
六、尿镁测定 263
七、尿铅测定 264
八、尿液阴离子间隙 265
第十六节 尿液肌酐、尿素、尿酸的测定 265
一、尿液肌酐测定 265
二、尿素测定 266
三、尿酸测定 267
第十七节 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 268
一、检测原理 268
二、检测方法 269
三、方法学评价 269
四、质量控制 270
五、参考区间 270
六、临床意义 270
第六章 尿液有形成分形态学检查 272
第一节 概述 272
一、定义 272
二、发展历史 272
三、质量保障 274
第二节 尿液有形成分的染色方法 275
一、活体染色法 275
二、固定染色法 279
三、特殊染色法 280
四、免疫及荧光染色法 282
第三节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法 287
一、非定量检查法 287
二、定量检查法 289
三、染色检查法 293
四、其他检查方法 294
五、离心与非离心定量计数法的差异探讨 299
第四节 尿液有形成分特点 300
一、细胞 301
二、管型 313
三、结晶 322
四、细菌和真菌 330
五、寄生虫和其他外界混入物 331
第五节 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临床意义 334
一、尿中出现各类细胞的临床意义 334
二、尿中出现管型的临床意义 337
三、尿中发现结晶的临床意义 338
四、尿中其他特殊发现物的临床意义 339
第六节 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 339
一、材料与器械 339
二、标本的收集及运送 340
三、尿沉渣检验的操作步骤 340
第七节 尿路结石的检查 341
一、尿路结石的生成原因 341
二、尿路结石的形成机制 342
三、尿路结石的检查方法 343
四、尿结石仪器分析进展 344
五、临床应用 346
第八节 尿液有形成分的显微镜拍摄技术 347
一、显微镜配置的数码相机拍摄法 348
二、家用数码相机拍摄方法 350
三、手机拍摄方法 351
第七章 尿液蛋白分析 354
第一节 尿液特种蛋白分析技术 354
一、特种蛋白的免疫测定技术 355
二、尿微量白蛋白 366
三、α1微球蛋白 367
四、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368
五、尿β2-微球蛋白 368
六、胱抑素C 369
七、尿免疫球蛋白 370
八、分泌型IgA 371
九、尿转铁蛋白 371
十、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372
十一、本周蛋白尿——免疫球蛋白轻链 373
十二、尿γ-谷氨酰基转移酶 373
十三、FDP 374
十四、尿溶菌酶 374
十五、尿Tamn-Horsfall蛋白 375
十六、不同疾病中尿蛋白联合检测 376
第二节 尿液蛋白质电泳分析技术 377
一、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378
二、凝胶电泳 380
三、十二烷基磺酸钠——变性凝胶电泳 381
四、免疫电泳技术 383
五、毛细管电泳技术 385
六、液相色谱技术 387
七、微流控芯片电泳 388
八、尿蛋白电泳技术应用实例 389
第三节 尿液蛋白质组学分析 392
一、尿液蛋白组学发展历史 392
二、尿蛋白组学研究方法 393
三、尿液蛋白组学技术路线 395
四、尿液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395
五、问题与展望 396
六、尿蛋白组学技术在异体干细胞移植排斥反应中研究的实例 396
第八章 尿液酶学检验 401
第一节 尿酶概述 401
一、尿酶的来源 401
二、尿酶的分类 402
第二节 尿酶测定技术 403
一、尿酶活性测定 403
二、酶质量测定 405
第三节 尿酶活性报告方式 405
一、尿酶活性的计算 405
二、尿酶活性报告方式的评价 405
第四节 尿酶检测样本收集与贮存 406
一、标本的采集 406
二、标本的处理 407
三、标本的贮存 407
第五节 尿酶的临床应用 408
第六节 尿液常见酶检测 408
一、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408
二、谷氨酰基转移酶 410
三、丙氨酸氨基肽酶 412
四、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 413
五、碱性磷酸酶 414
六、β-葡萄糖醛酸苷酶 415
七、芳香基硫酸酯酶 416
八、溶菌酶 418
九、淀粉酶 419
十、亮氨酸氨基肽酶 421
十一、半乳糖苷酶 421
十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422
第九章 尿液肿瘤标志物检验 426
第一节 概述 426
一、肿瘤标志物定义 426
二、尿液肿瘤标志物分类 426
三、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 427
四、尿液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应用 428
第二节 尿液中主要肿瘤标志物检测 429
一、核基质蛋白 429
二、膀胱特异性核基质蛋白 430
三、端粒酶和端粒酶反转录酶 431
四、生存素 432
五、膀胱肿瘤抗原 433
六、透明质酸和透明质酸酶 434
七、细胞角蛋白 435
八、糖类抗原19-9 436
九、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 437
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437
十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膀胱肿瘤 438
十二、前列腺癌基因3 439
十三、CD44基因 439
十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440
第十章 肾功能检查 443
第一节 肾小球功能检查 443
一、肾清除试验 443
二、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 444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检查 456
一、近端肾小管功能检查 456
二、远端肾小管功能检查 461
三、肾小管酸碱调节功能检查 464
第三节 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466
一、肾小球肾病 466
二、肾病综合征 467
三、急性肾损伤 468
四、慢性肾脏病 469
五、糖尿病肾病 470
六、高血压肾病 471
七、肾小管性酸中毒 472
第四节 肾功能试验方法学及临床评价 472
一、肾功能检测项目分类 473
二、肾功能检测项目选择 473
三、肾功能检测项目评价 474
第十一章 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及意义 475
第一节 概论 475
一、尿路感染的定义 475
二、发病率 476
三、尿路感染的途径 476
四、病原体 476
五、易感因素 477
六、发病机制与防御机制 478
七、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 479
八、标本采集原则 480
九、微生物学检测的质量控制 481
第二节 尿路非特异性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 482
一、大肠埃希菌 482
二、葡萄球菌属 484
三、肠球菌属 484
四、肺炎克雷伯菌 485
五、铜绿假单胞菌 485
六、肠杆菌属 486
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487
八、常见病原菌的抗生素治疗原则 487
第三节 泌尿生殖系特异性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测 488
一、泌尿生殖系真菌感染 488
二、泌尿生殖系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489
三、泌尿生殖系寄生虫感染 491
四、泌尿生殖系病毒感染 494
五、其他特殊类型的感染 498
第四节 泌尿生殖系性传播疾病的微生物学检测 502
一、淋球菌 502
二、支原体 503
三、沙眼衣原体 506
四、梅毒螺旋体 507
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509
六、人乳头瘤病毒(HPV)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