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清代学术视野下的《庄子》考证 10
第一节 清代学术发展大势 11
一 清初实学思潮的涌动 11
二 乾嘉考据学的盛衰 17
三 今文经学与子学的复兴 23
第二节 清代学术与《庄子》考证 30
一 乾嘉学术对《庄子》考证的影响 30
二 考据学风下的《庄子》考证概观 34
三 清代《庄子》辨伪的发展 39
四 乾嘉考据学与《庄子》考证进程关系分析 41
第二章 清代《庄子》辑佚考论 45
第一节 《庄子》佚文佚注考论 47
一 《庄子》佚文佚篇考 48
二 《庄子》佚注考 52
第二节 清代《庄子》佚文辑录考 55
一 《困学纪闻》及其清代校订者辑录的佚文 56
二 徐廷槐等人辑录《庄子》佚文 60
第三节 清代《司马彪〈庄子〉注》辑佚 67
一 司马彪及其《庄子》注考论 68
二 孙冯翼辑《司马彪〈庄子〉注》 75
三 茆泮林《司马彪〈庄子〉注考逸》 83
四 黄奭《〈庄子〉司马彪注》 100
五 郭庆藩辑司马彪《庄子》注 106
附:《一切经音义》引《司马彪〈庄子〉注》 116
第三章 清代《庄子》文字校勘 123
第一节 卢文弨:校文简练,方法多样 126
一 卢文弨校勘述记 126
二 卢文弨对《庄子音义》的校勘 129
三 《庄子音义考证》简评 136
第二节 高邮二王:校法精当,集证为要 136
一 王氏父子《庄子》考证概说 137
二 王氏父子《庄子》校勘述论 139
三 乾嘉经典考据法的典型运用 145
第三节 俞樾:综合校勘,承上启下 148
一 俞樾校勘及其校《庄》概说 149
二 各种校勘法的综合运用 152
三 俞樾《庄子》校勘简评 159
第四节 郭庆藩、孙治让:通《说文》,重形校 160
一 郭庆藩《庄子集释》 160
二 孙诒让《庄子札迻》 166
第五节 章太炎:间事校勘,辨识精确 171
一 章氏学术及其《庄子》研究 172
二 《庄子解故》的文字校勘 174
第四章 清代《庄子》训诂研究 180
第一节 高邮二王:声训为主,考证严谨 184
一 “因声求义”法的广泛运用 184
二 “对文”训诂及其他 193
第二节 俞樾:宗法王氏,稍有未逮 197
一 以“明通假”训释《庄子》 198
二 “文法一律”法的运用 203
三 俞樾《庄子》训诂评析 205
第三节 郭庆藩:成绩显著,得失并见 208
一 《庄子集释》的训诂成就 208
二 郭庆藩对二王的补证与袭用辨析 215
第四节 孙诒让:厘定前说,见解独到 223
一 以声训法厘正前训 223
二 《札迻》同词异证及其他 227
第五节 章太炎:精于声训,简繁得当 230
一 “声训”及“对文”法的精细运用 230
二 章太炎训诂特色及其著述态度 235
第五章 清代《庄子》篇章辨析 242
第一节 宋明学者《庄子》篇章真伪的辨析 242
一 宋人对《庄子》篇章真伪的辨析 243
二 明人对《庄子》文本真伪的辨析 251
第二节 清代《庄子》篇章真伪考辨 258
一 王夫之《庄子》篇章真伪辨析 258
二 林云铭《庄子》篇章真伪辨析 267
三 吴世尚、胡文英的《庄子》辨伪 276
四 宣颖、陆树芝的《庄子》辨伪 286
第三节 清代《庄子》篇章关系考辨 294
一 清前学者对《庄子》三篇关系的认识 295
二 清人对《庄子》三篇关系的辨析 303
第六章 清代《庄子》考证的其他方面 317
第一节 举证不严的《庄子》考证 317
一 王懋竑《庄子存校》 317
二 吴汝纶《庄子点勘》 320
三 于鬯《庄子校书》 326
第二节 《庄子》音韵研究 332
第三节 引《庄》为证的考证 341
一 引《庄子》证古音、释字义 342
二 引《庄子》证经、史、子 345
结语 349
参考文献目录 353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