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本书的研究内容 3
二 《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现状 6
三 本书的研究意义 8
第一章 《长恨歌》“讽谕说”质疑 10
第一节 “讽谕说”回望 11
一 古代(“五四”以前) 11
二 现代(“五四”至新中国成立) 12
三 当代(新中国成立至今) 12
第二节 “讽谕说”检讨 13
一 关于陈鸿之意 14
二 美刺原则扩大化 16
三 对《歌》之倾向的枉解 19
四 质疑婉讽 31
第二章 从三维视角辨《长恨歌》之主题归属 35
第一节 从创作缘起看《长恨歌》之切入角度 36
第二节 从创作心境度《长恨歌》之主题走向 39
第三节 从矛盾性自评辨《长恨歌》之主题归属 47
一 “一篇《长恨》有风情”的确解 47
二 矛盾性自评的谜底 53
三 《长恨歌》归入“感伤诗”之意义 56
第三章 《长恨歌》之审美阐释 59
第一节 赏美 59
第二节 思美 62
第三节 寻美 65
第四章 “蓬莱仙境”之审美意蕴及《长恨歌》之“长爱说” 72
第一节 “蓬莱仙境”对《长恨歌》情节的拓展作用 72
第二节 “蓬莱仙境”对《长恨歌》主题的生成作用 76
第三节 “蓬莱仙境”对悲剧意识的消解作用 81
第五章 《长恨歌》艺术魅力探源 88
第一节 情爱世界的全景图 89
一 《长恨歌》是情爱经验的集大成者 89
二 《长恨歌》是市民审美情趣的载体 95
第二节 对传统意识的反叛 99
一 美人非祸水 100
二 皇帝亦钟情 103
第三节 悲剧的形式与悲剧的范式 105
一 表层的悲剧形式 106
二 深层的悲剧范式 108
第六章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连昌宫词》比较研究 111
第一节 《长恨歌》与《长恨歌传》之比较 112
一 创作意图相左 112
二 人物形象各异 115
三 艺术成就有别 120
第二节 《长恨歌》与《连昌宫词》之比较 121
一 对李杨故事态度不同 122
二 景物描写作用不同 124
三 取舍史实目的不同 126
四 虚构内容及其意图不同 130
五 描述李杨生活场景方式不同 131
六 受众接受程度不同 132
第七章 李杨题材唐诗特殊意象考论 135
第一节 从“荔枝”看杨贵妃的唐诗形象 135
一 荔枝与杨贵妃 136
二 “荔枝”意象之唐诗书写 137
第二节 长生殿与李杨“私语” 139
一 长生殿“私语”考辨 139
二 “长生殿”意象之唐诗书写 141
第三节 《霓裳羽衣曲》探源及唐诗评判 143
一 《霓裳羽衣曲》之来历 144
二 “霓裳”意象之唐诗书写 145
第四节 用“温泉”诉说李杨的奢靡 148
一 御汤与贵妃汤 149
二 “温泉”意象之唐诗书写 150
第五节 华清宫里的兴衰之叹 152
一 华清宫与唐玄宗 152
二 “华清宫”意象之唐诗书写 154
第六节 唐诗中的马嵬情结 158
一 杨贵妃之死 158
二 “马嵬”意象之唐诗书写 159
第八章 中晚唐李杨题材之主题变奏、审美沉思 164
第一节 中晚唐李杨故事之诗题变奏 164
一 女色祸国 讽谏君王 165
二 帝妃爱情 难逃悲剧 167
第二节 中晚唐李杨诗题之审美沉思 170
一 追忆盛唐的诉求 170
二 创伤文学的潜质 173
三 历史叙事的抒情 177
第九章 李杨题材唐诗个案论析 180
第一节 李白:赞美之情 180
第二节 杜甫:诗史批判 183
第三节 王建:绘景怀旧 186
第四节 白居易:以情动人 188
第五节 张祜:玄宗遗恨 195
第六节 杜牧:政治理性 197
第七节 李商隐:美人无罪 199
第十章 《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的文学影响 202
第一节 唱词对李杨题材唐诗的接受及新变 202
一 “以诗为词” 202
二 唱词对李杨题材唐诗的新变 204
三 李杨题材唱词之流变原因 208
第二节 戏曲对《长恨歌》的借鉴 210
一 《梧桐雨》 210
二 《长生殿》 217
结语 224
参考文献 227
后记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