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学与哲学理念 1
一、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科学萌芽 2
宇宙始基——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追问 3
数——上帝的符号 4
目的论原则与物质运动 6
自然秩序——科学的信仰 8
二、近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9
哥白尼的新柏拉图主义情结 10
二元论哲学与机械论 13
牛顿的形而上学与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16
三、现代科学革命的哲学话语 20
会伸缩的时间和空间——时空观的变革 20
上帝掷骰子吗?——世界是概率的还是决定的 25
世界的统一性——物理宇宙图景 28
科学的统一性——一个物理学家的生物学预言 31
四、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科学 34
有机整体论和“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物理学的契合 35
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李约瑟难题” 39
第二章 科学与宗教情怀 44
一、近代科学理性与上帝的联姻 45
自然宇宙是上帝之作——敬畏上帝 46
科学活动是接近上帝的有效途径——认识上帝 48
理性是沟通自然与上帝的中介——解读上帝 50
二、科学家敬慕自然秩序的宇宙宗教情感 51
“斯宾诺莎的上帝”——爱因斯坦的信仰之神 52
宇宙宗教感情——科学探索最崇高的精神动力 55
宗教式体验——窥探自然之井然秩序的谦卑感 57
三、科学文化与宗教文化 59
心有自己的道理,理性是不知道的——帕斯卡 60
给理性划定界限是为了“给信仰留出空间”——康德 62
全方位理解我们的家——宇宙背后的意义 64
第三章 科学与艺术审美 68
一、科学惊异之崇高美 68
惊异——人与存在的契合 69
杰出科学家——识得科学的“诗情画意” 71
二、科学理论之理性美 73
简单、对称、和谐——理性之美的本质 75
审美何以成为理论判据——审美与经验的较量 80
三、科学家之审美体验 87
科学创造的至高点——惊惧感 88
一个物理学家的审美体验——海森堡 89
四、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 92
科学家对艺术的亲和 93
科学与艺术联姻的时代巨人——达·芬奇 98
五、警惕技术对艺术的侵蚀 100
视觉炫美——遮蔽了艺术的本真美感 100
媒体技术复制——凋萎了艺术作品的个性气韵 102
文化产业——削弱了艺术审美的感染力 104
第四章 科学与伦理道德 108
一、科学伦理问题的提出 108
福兮、祸兮——科学技术的双重效应 109
人的尊严——生命科学中的新问题 112
人将被机器主宰吗?——人工智能引发的恐慌 115
二、科学在本质上是善的 118
三、科学道德的两难选择 120
原子弹的研制——动机与效果的错位 122
民族责任与人类道义——局部与全局的矛盾 124
科学自由与科学家的良知——理想与现实的对峙 125
第五章 科学与政治责任 129
一、科学中政治存在的空间 130
“小科学”时代科学的纯粹性 130
“大科学”时代科学的政治化 132
屠呦呦及其青蒿素——国家政治规划下的科学成果 134
二、科学家与政治家的社会责任 135
“责任伦理”——政治家的担当 136
拒做政治家的鹰犬——科学家的尊严 138
与政治强权抗衡的科学家——萨哈罗夫 140
让科学进入政府决策——科学咨询 142
让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 145
三、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 148
政治性——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 149
技术合理性等于政治合理性——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 151
意识形态形式的多样性 156
第六章 科学与性别角色 159
一、科学领域的性别分工 159
性别角色——“被爱的”歧视 160
非正式交流渠道——女性禁区 163
科学成就——确证男性价值 164
二、社会偏见还是性别差异 167
女性思维难以胜任科学研究——文化观念的偏见 167
科学事业与婚姻家庭不可兼得——个人选择的偏见 170
女性只配作男性的“脚注”——科学界的性别歧视现象 172
三、自信自强成就女性 174
四、杰出女性科学家代表 177
核裂变之母——丽丝·迈特纳 178
实验物理女皇——吴健雄 182
伟大的发育生物学家——芙尔哈德 188
第七章 科学与人文对话 192
一、科学技术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逻辑 193
科学渊源中的理想人性 194
科学文化中的人性 195
科学活动主体的人性 196
科学社会功能中的人文价值 198
二、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割裂 204
客观历史阶段的必然性——物对人的统治 204
哲学本体论的消解——科学理性成为裁判所有文化的尺度 206
两种哲学思潮的影响——忽视了科学的人文性 207
文理学科的人为隔阂——加剧了两种文化的疏离 210
三、科学与人文的论战 212
卢梭事件——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212
科玄论战——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 217
索卡尔“诈文”事件——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 221
四、科学与人文在更高层面的融合 223
主要参考文献 227
后记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