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 唐人选唐诗的界定 1
二 唐人选唐诗研究综述 7
三 本书的总体目标与主要论题 19
第一章 “选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地域因缘 23
第一节 从“汉书学”到“文选学”:史与文的嬗变 28
一 “汉书学”的繁荣 28
二 “文选学”的兴起 37
第二节 从宫廷史学到宫廷文学:科举的意义 46
一 宫廷修史与游宴唱和 46
二 科举变革与诗赋取士 73
第三节 “文选学”与唐人选唐诗的意义 84
一 李善与“文选学”转向 84
二 《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历史因缘与示范意义 89
三 《文选》与唐人选唐诗的地域因缘与学术中心 93
第二章 类书兴盛与唐人选唐诗的模式 103
第一节 类书的兴起 103
第二节 类书与唐诗 114
第三节 唐人选唐诗的模式:《翰林学士集》、《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123
一 《翰林学士集》 123
二 《唐写本唐人选唐诗》 127
三 《才调集》的抄撮来源与诗歌归属补正 130
第三章 价值衡定:唐人选唐诗的文献与文学意义 141
第一节 文献价值 141
第二节 唐人选唐诗与诗歌创作的互动 144
第三节 文学价值与批评价值 154
第四章 崔融与《珠英集》 167
第一节 研究回顾 167
第二节 编撰过程:《三教珠英》、《珠英集》与珠英学士关系探微 168
第三节 编排方式:“官班为次”再考 175
第四节 选本特色:悲慨之风与过渡性质 181
第五节 选本意义 194
第六节 余论:李峤《杂咏》与崔融《唐朝新定诗格》 205
第五章 殷璠与《丹阳集》、《荆扬挺秀集》、《河岳英灵集》 214
第一节 殷璠生平及相关问题 219
一 殷璠生平辨析 220
二 天宝三载——盛、中之变新解 228
第二节 《丹阳集》所录诗人“仕宦不达”考辨 237
第三节 《河岳英灵集》再考 249
一 储光羲与《河岳英灵集》 249
二 殷璠与《河岳英灵集》 252
三 杜甫与《河岳英灵集》 254
第四节 《荆扬挺秀集》新证 258
第六章 元结与《箧中集》 263
第一节 研究价值 263
第二节 编纂过程 267
第三节 《箧中集作者事辑》补正举例:王季友生平补正 271
第四节 《箧中集》版本流传考 277
一 版本源流 277
二 《箧中集》补校 280
第五节 《箧中集》的文学思想 286
一 复古思想 287
二 写实精神 298
第六节 《箧中集》的选本意义与主体追求 306
一 选本意义 306
二 主体追求 309
附录 江夏李氏考索——以李善家族为检讨中心 313
一 江夏李氏的世系 313
二 江夏李氏的分支 317
三 江夏李氏的迁徙 323
四 江夏李氏的文化 328
参考文献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