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本理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二章 阴阳五行 8
一 阴阳学说 8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规律 9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9
二 五行学说 1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11
(二)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12
第三章 脏腑 14
一 脏腑的生理与病理 16
(一)心与小肠附:心包 16
(二)肝与胆 17
(三)脾与胃 19
(四)肺与大肠 21
(五)肾与膀胱附:三焦 23
二 脏腑之间的关系 26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26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8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28
第四章 气、血、津、精 28
一 气 29
(一)气的生理功能 29
(二)气的病理 30
二 血 30
(一)血的生理功能 30
(二)血的病理 31
三 津液 31
(一)津液的生理功能 31
(二)津液的病理 32
四 精 32
(一)精的生理功能 32
(二)精的病理 32
第五章 病因 33
一 外感六因 33
(一)风邪 34
(二)寒邪 34
(三)暑邪 34
(四)湿邪 34
(五)燥邪 35
(六)火邪 35
二 精神因素 36
三 其他致病因素 36
(一)饮食及劳倦 36
(二)跌打损伤 36
(三)虫兽伤 37
(四)痰饮 37
(五)瘀血 37
第二篇 辨证论治 38
第六章 四诊 38
一 望诊 38
(一)一般望诊 38
(二)舌诊 40
1.望舌体 41
2.望舌体形态 42
3.望舌苔 42
附:小儿指纹 44
二 闻诊 45
(一)听声音 45
(二)嗅气味 45
三 问诊 46
(一)问寒热 47
(二)问汗 47
(三)问头、身 48
(四)问二便 48
(五)问饮食 48
(六)问胸腹 49
(七)问耳目 49
(八)问口渴与睡眠 50
(九)问旧病、病因和服药史 50
(十)问妇女病经、带、产 50
(十一)问小儿病 51
四 切诊 51
(一)切脉 51
(二)触诊 58
第七章 八纲辨证 59
一 表里 60
二 寒热 64
三 虚实 67
四 阴阳 70
第八章 脏腑辨证论治 72
一 心与小肠证治 73
二 肝与胆证治 77
三 肺与大肠证治 80
四 脾与胃证治 83
五 肾与膀胱证治 86
六 脏腑兼病证治 89
附:脏腑生理及常见证候自学参考资料 91
思考病案 104
第九章 六经辨证论治 113
一 三阳病证治 114
二 三阴病证治 115
第十章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117
一 卫分病证治 118
二 气分病证治 119
三 营分病证治 120
四 血分病证治 121
第十一章 六因辨证论治 124
一 风病证治 124
二 寒病证治 125
三 暑病证治 125
四 湿病证治 126
五 燥病证治 127
六 火病证治 127
附:痰与瘀血的辨证论治 128
第三篇 药物与治法方剂 129
第十二章 药物 129
中草药基本知识 134
中草药分类 134
一 解表药 134
(一)辛温解表药 134
(二)辛凉解表药 138
二 涌吐药 141
三 泻下药 142
(一)攻下药 142
(二)润下药 144
四 渗湿逐水药 144
(一)渗湿药 145
(二)逐水药 150
五 驱风湿药 152
六 驱寒药 156
七 祛暑药 160
八 清热药 162
(一)清热降火药 162
(二)清热燥湿药 165
(三)清热凉血药 167
(四)清热解毒药 170
九 止咳化痰药 180
(一)止咳平喘药 180
(二)清热化痰药 183
(三)温化寒痰药 186
十 理气药 189
十一 理血药 194
(一)行血药 194
(二)止血药 201
十二 补养药 207
(一)补气药 207
(二)助阳药 211
(三)补血药 216
(四)养阴药 218
十三 芳香开窍药 220
十四 安神镇惊药 221
(一)安神定志药 222
(二)镇惊熄风药 225
十五 固涩药 228
(一)敛汗涩精药 228
(二)涩肠止泻药 230
十六 消导药 232
十七 驱虫药 234
十八 外用药 236
第十三章 治法与方剂 239
概说 239
(一)防治原则 239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 241
(三)方剂的应用 242
(四)方剂的剂型与用法 243
一 汗法 244
(一)辛温解表 245
麻黄汤(附:三抝汤、大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245
桂枝汤(附:桂枝芍药知母汤) 245
葱豉汤(附:葱豉桔梗汤) 246
九味羌活汤 246
香薷饮(附:新加香薷饮、十味香薷饮) 246
(二)辛谅解表 247
银翘散 247
桑菊饮 247
(三)宣肺解表 247
麻杏石甘汤 247
(四)化饮解表 248
小青龙汤(附:射干麻黄汤) 248
(五)补气解表 248
人参败毒散(附:参苏饮、荆防败毒散、仓廪汤) 248
(六)滋阴解表 249
加减葳蕤汤 249
(七)透疹解表 249
升麻葛根汤(附:宣毒发表汤) 249
竹叶柳蒡汤 250
二 下法 251
(一)寒下 251
大承气汤(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黄龙汤) 251
凉膈散 252
(二)温下 252
温脾汤(附:大黄附子汤) 252
三物备急丸 252
(三)润下 253
麻子仁丸(附:五仁丸) 253
济川煎 253
(四)逐水 253
十枣汤(附:控诞丹、舟车丸) 253
已椒苈黄丸 254
三 清法 255
(一)清气分热 255
白虎汤(附:白虎加人参汤) 255
竹叶石膏汤 255
(二)清血分热 256
清营汤(附:清宫汤) 256
犀角地黄汤 256
(三)气血两清 256
清瘟败毒饮(附:化斑汤) 256
(四)清热解毒 257
黄连解毒汤(附:三黄石膏汤) 257
普济消毒饮 257
仙方活命饮(附 冲和汤)五味消毒饮 258
透脓散(附:托里透脓汤) 258
(五)清脏腑热 258
泻心汤 258
导赤散 259
龙胆泻肝汤(附:当归芦荟丸) 259
左金丸(附:香连丸) 259
泻白散 260
苇茎汤 260
泻黄散 260
清胃散 260
玉女煎 261
黄芩汤 261
白头翁汤(附: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61
大黄牡丹皮汤(附: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清肠饮、红藤煎、乌莓合剂) 261
(六)清利湿热 262
甘露消毒丹 262
三仁汤 263
二妙丸(附:三妙丸) 263
茵陈蒿汤(附:栀子柏皮汤、茵陈四逆汤) 263
八正散(附:石苇散、五淋散) 264
(七)清虚热 264
青蒿鳖甲汤 264
秦艽鳖甲散(腑:清骨散) 264
当归六黄汤 265
(八)清暑 265
清络饮 265
清暑益气汤(附:六一散) 265
四 吐法 267
瓜蒂散 267
盐汤探吐方 267
五 和法 268
(一)和解少阳 268
小柴胡汤(附:大柴胡汤、清脾饮、清胰汤) 268
蒿芩清胆汤 269
(二)调和肝脾 269
四逆散(附:柴胡疏肝散) 269
逍遥散(附:丹栀逍遥散) 269
痛泻要方 270
(三)调和肠胃 270
半夏泻心汤 270
黄连汤 270
六 温法 271
(一)温中散寒 271
理中汤(附:附子理中汤、附桂理中汤、连理汤) 272
大建中汤 272
小建中汤(附: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 272
吴茱萸汤 272
四神丸 272
(二)回阳救逆 272
四逆汤 273
参附汤(附:参附龙牡汤、芪附汤、术附汤) 273
回阳救急汤(附:浆水散) 274
(三)温阳利水 274
真武汤(附:附子汤) 274
实脾饮 274
(四)温经散寒 275
当归四逆汤 275
乌头汤 275
独活寄生汤 275
七 补法 276
(一)补气 277
四君子汤(附: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六神散) 277
补中益气汤 277
参苓白术散 277
生脉散 278
玉屏风散 278
(二)补血 278
四物汤(附: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 278
归脾汤 279
当归补血汤 279
复脉汤 279
(三)补阴 280
六味地黄丸(附: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都气丸、大补元煎) 280
大补阴丸(附:虎潜丸) 280
百合固金汤(附:月华丸、琼玉膏) 280
养阴清肺汤 281
麦门冬汤 281
左归饮(附:左归丸) 282
河车大造丸 282
一贯煎 282
增液汤 283
(四)补阳 283
金匮肾气丸(附:济生肾气丸) 283
右归饮(附:右归丸) 283
地黄饮子 284
八 消法 285
(一)消食 285
保和丸 285
枳实导滞丸(附:木香导滞丸、木香槟榔丸 285
枳术丸(附:曲麦枳术丸、橘半枳术丸、香砂枳木丸、枳术汤) 286
健脾丸 286
(二)化瘀 287
桃红四物汤 287
桃仁承气汤(附:大黄?虫丸、) 287
温经汤 287
生化汤 288
失笑散 288
复元活血汤(附:七厘散) 288
补阳还五汤 288
血府逐瘀汤(附: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 289
(三)化痰 289
二陈汤(附:温胆汤、归地二陈汤) 290
指迷茯苓丸(附:天仙藤散) 290
清燥救肺汤(附:桑杏汤) 290
贝母瓜蒌散(附:橘红丸) 290
清气化痰丸(附:小陷胸汤) 291
礞石滚痰丸(附:竹沥达痰丸) 291
定喘汤 291
葶苈大枣泻肺汤 292
苓桂术甘汤 292
苏子降气汤 292
三子养亲汤 292
金沸草散 292
止嗽散 293
半夏白术天麻汤(附:导痰汤) 293
牵正散(附:涤痰汤) 293
玉真散(附:五虎追风散) 294
川芎茶调散 294
(四)利水 294
五苓散(附:四苓散、茵陈五苓散) 294
猪苓汤 295
五皮饮 295
防己黄芪汤 295
(五)化湿 295
平胃散(附:胃苓汤、不换金正气散) 295
六和汤 296
藿香正气散 296
(六)软坚 296
枳实消痞丸 296
鳖甲煎丸 297
海藻玉壶汤 297
内消瘰疬丸(附:化坚丸) 297
胆道排石汤 298
(七)消积 298
乌梅丸 298
化虫丸(附:胆蛔汤) 298
(八)理气 299
越鞠丸 299
良附丸 299
半夏厚朴汤 299
括蒌薤白白酒汤(附:括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 300
金铃子散(附:延胡索散) 300
丹参饮 300
旋复代赭汤 300
启膈散 301
橘皮竹茹汤 301
丁香柿蒂汤 301
大半夏汤(附:小半夏汤) 301
四磨饮(附:五磨饮) 302
天台乌药散(附:橘核丸) 302
九 固涩法 304
(一)敛汗 304
牡蛎散 304
(二)敛肺 304
九仙散 304
(三)涩肠 304
桃花汤(附:驻车丸) 305
养脏汤 305
(四)固精 305
金锁固精丸 305
(五)缩尿 305
桑螵蛸散 305
缩泉丸 306
(六)固经 306
固经丸 306
(七)止带 306
樗树根丸 306
清带汤 306
(八)止血 307
十灰散 307
四生丸 307
咳血方 307
小蓟饮子 308
槐花散(附:槐角丸) 308
黄土汤 308
胶艾汤(附:云南白药:见血宁) 308
十 开窍法 309
(一)清心开窍 310
安宫牛黄丸(附:牛黄清心丸) 310
紫雪丹 310
神犀丹 311
至宝丹(附:小儿回春丹) 311
(二)豁痰开窍 311
苏合香丸 311
通关散 312
(三)辟秽开窍 312
玉枢丹 312
红灵丹 312
行军散 312
十一 镇纳法 313
(一)镇惊安神 313
朱砂安神丸 314
磁朱丸 314
珍珠母丸 314
补心丹 314
黄连阿胶汤 315
交泰丸 315
酸枣仁汤 315
(二)潜阳熄风 315
天麻钩藤饮 315
镇肝熄风汤 316
羚羊钩藤汤 316
三甲复脉汤(附:阿胶鸡子黄汤、大定风珠) 317
(三)摄纳肾气 317
黑锡丹 317
附一、脏腑用药简表 319
附二、常用方剂分类简表 321
附三、中草药索引表 339
附四、方剂索引表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