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生物篇 2
第1章 蚕蛹:幼虫到成虫的变态过程 2
1.蛹期变态的生理学过程 3
1.1 分解消失型组织器官 3
1.2 重组再建型组织器官 3
1.3 功能保留型组织器官 4
1.4 分化发育型组织器官 4
1.5 两次变态型组织器官 5
2.蛹期变态的生化学变化 5
2.1 蛹期变态与气体代谢 5
2.2 蛹期变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 6
2.3 蛹期变态与脂质代谢 6
2.4 蛹期变态与蛋白质代谢 6
2.5 蛹期变态与核酸代谢 7
3.蛹期变态的激素调控 8
3.1 家蚕的内分泌系统 8
3.2 蜕皮激素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功能 9
3.3 保幼激素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功能 10
3.4 脑对前胸腺与咽侧体的控制 11
3.5 脑-咽侧体-前胸腺系统与家蚕变态 12
4.蛹期变态的发育过程 13
4.1 蛹体形态色泽变化与蛹龄 14
4.2 蛹期的发蛾调节 14
5.蛹期变态与性成熟 15
5.1 雌性生殖器官 15
5.2 雄性生殖器官 18
5.3 雌性生殖细胞(蚕卵) 21
5.4 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22
第2章 蚕蛾(一):完成生殖使命 23
1.染色体 23
1.1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结构 24
1.2 家蚕染色体 27
2.性细胞 28
2.1 家蚕生殖细胞的胚胎起源 28
2.2 家蚕的精子发生(spermatogenesis) 30
2.3 家蚕的卵子发生(o?genesis) 32
3.配子发生的细胞学概括 37
3.1 卵子形成的细胞学过程 37
3.2 精子形成的细胞学过程 38
4.雌雄配子结合的受精作用 38
4.1 成熟蚕卵的超微结构与生物化学 39
4.2 授精的生理生化学 46
4.3 雌雄原核结合与受精 51
5.胚胎发生的开始与胚胎体制的确定 54
5.1 核分裂与分裂核向卵表层移动 56
5.2 母系情报决定胚胎基本体制 56
5.3 受精核基因组控制的体制构筑 57
第3章 蚕蛾(二):成虫行为习性 59
1.蚕蛾的形态结构 59
1.1 头部 59
1.2 胸部 60
1.3 腹部 61
1.4 内部构造 61
2.蚕蛾的羽化行为 61
2.1 脱茧化蛾 61
2.2 不脱茧蛾 62
2.3 羽化的迟早 63
3.蚕蛾的交尾行为 63
3.1 交尾时间长短 63
3.2 雄蛾使用次数 64
3.3 交尾的环境条件 64
3.4 交尾前的蚕蛾冷藏 65
4.蚕蛾的产卵行为 66
4.1 产卵温度 66
4.2 产卵光线 66
4.3 产卵不良蛾 67
4.4 产卵先后及产卵状态 67
4.5 产附位置 67
4.6 产附材料 67
第4章 蚕卵:胚胎发育生理 70
1.蚕卵的成熟分裂与受精过程 70
1.1 蚕卵成熟分裂 70
1.2 蚕卵受精过程 71
2.胚胎形态发生 72
2.1 胚盘形成期 73
2.2 胚带形成期 74
2.3 胚层分化 74
2.4 滞育与越冬 76
2.5 器官形成 77
2.6 胚胎发生的前决定 82
3.蚕卵的滞育与滞育生理 83
3.1 蚕卵的滞育 83
3.2 蚕卵的滞育生理 86
4.蚕卵的化学组成 87
4.1 一般成分 87
4.2 蛋白质 87
4.3 脂质 88
4.4 碳水化合物 89
4.5 含水率 89
5.蚕卵的呼吸 90
5.1 呼吸量 90
5.2 呼吸障害 91
5.3 气管进入空气的时期与背脉管的运动 91
6.蚕卵的发育 91
6.1 胚胎的成长 91
6.2 卵重的变化 92
6.3 蚕卵发育的环境条件 93
7.蚕卵发育的顺序性 95
7.1 前滞育阶段(期) 97
7.2 滞育阶段(期) 98
7.3 越冬阶段(期) 99
7.4 临界阶段(期) 100
7.5 器官形成阶段(期) 101
7.6 蚁体完成阶段(期) 102
第2篇 技术篇 106
第5章 家蚕的原蚕饲育 106
1.蚕种制造与蚕种制造业 106
1.1 专业蚕种场 107
1.2 原蚕区蚕种场 107
1.3 乡村集体办蚕种场 107
1.4 蚕种制造场 108
1.5 原蚕饲育分场 108
2.原蚕饲育的目标 109
2.1 蛹体重与产卵量 109
2.2 吐丝量与产卵量 110
3.原蚕种的催青 110
3.1 催青日期 110
3.2 催青方法 111
3.3 催青标准 112
3.4 催青期间蚕种的冷藏 113
4.原蚕的饲育 114
4.1 原蚕的饲育形式 114
4.2 原蚕的饲料基地 114
4.3 原蚕的饲育技术 115
4.4 原蚕的饲育标准 115
4.5 原蚕的雌雄鉴别 118
第6章 家蚕的种茧保护 120
1.原蚕上蔟与蔟中管理 121
1.1 上蔟方法 121
1.2 蔟中管理 121
1.3 采茧、选茧与种茧运输 122
1.4 营茧位置 122
1.5 早采茧 123
2.蛹期保护 123
2.1 保护环境与蛹期经过 123
2.2 保护温度与造卵数 124
2.3 保护温度与蚕卵大小 126
2.4 保护温度与卵的越年性 126
2.5 保护温度与孵化 127
3.发蛾调节 128
3.1 温度管理 128
3.2 光线管理 129
3.3 蚕蛾管理 130
4.种茧保护环境引起的障碍 131
4.1 温湿度造成的障碍 131
4.2 氧化碳造成的障碍 132
第7章 家蚕的蚕种制造 133
1.采种形式 134
1.1 袋制种 134
1.2 框制种 134
1.3 平附种 134
1.4 散卵 134
2.普通种的制造 135
2.1 蚕种制造的法规 135
2.2 蚕种的规格 136
2.3 发蛾日期的调节 136
3.采种方法 137
3.1 采种准备 137
3.2 采种作业 137
4.微粒子病检查 142
4.1 母蛾检查 142
4.2 补正检查 143
4.3 预防检查 143
4.4 预知检查 143
5.家蚕原种和原原种制造的特点 144
5.1 原种培育的特点 144
5.2 原原种(包括原原母种)培育的特点 145
6.蚕种质量检验 146
6.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146
6.2 中国现行蚕种质量检验标准 146
6.3 蚕种质量检验方法 149
6.4 原蚕饲育区种茧的检验与收购 152
6.5 微粒子病母蛾检查 153
7.蚕种生产计划 156
7.1 蚕种繁育系数 156
7.2 计划生产安排 157
7.3 各级蚕种的产销与调配 158
第8章 家蚕的蚕种保护 159
1.春制蚕种的保护 160
1.1 产卵到滞育完成 160
1.2 滞育完成到初冬期 161
1.3 越冬期 161
2.秋制蚕种的保护 163
2.1 早秋、晚秋采制蚕种的保护 163
2.2 初冬采制蚕种的保护 164
3.蚕种保护中障害发生的种类分析 164
4.蚕种制造与蚕种保护中发生的蚕卵异常 165
4.1 催青死卵 165
4.2 着色死卵 165
4.3 白死卵 166
4.4 不受精卵 166
4.5 再出卵 166
4.6 其他不良卵 166
4.7 畸形蚕 166
4.8 孵化不齐 166
4.9 死蚁 167
第9章 家蚕的蚕种孵化 168
1.蚕种人工孵化的实用意义 169
2.人工盐酸孵化法的条件准备 170
2.1 浸酸用具及装备 170
2.2 盐酸溶液的调制 171
2.3 浸酸前蚕卵的处理 174
3.即时浸酸人工孵化法 174
3.1 加温盐酸孵化法 174
3.2 不加温盐酸孵化法 175
4.冷藏浸酸人工孵化法 176
4.1 普通冷藏浸酸孵化法 176
4.2 短期冷藏浸酸孵化法 177
4.3 随时浸酸孵化法 177
5.人工越冬法 178
6.浸酸处理效果的判定 178
7.蚕种催青法 179
7.1 催青准备 180
7.2 催青条件 181
7.3 催青条件与化性变化 183
7.4 催青中途的蚕种冷藏及蚁蚕抑制 184
第3篇 种质篇 186
第10章 家蚕品种与品种改良 186
1.家蚕的品种 186
1.1 家蚕品种的分类 186
1.2 家蚕杂交种 187
1.3 日本家蚕品种现状 188
1.4 中国家蚕品种改良简史 189
2.家蚕的品种改良 198
2.1 家蚕的育种目标 198
2.2 家蚕的育种方法 199
3.家蚕种质资源 202
3.1 日本家蚕种质资源简况 202
3.2 中国家蚕种质资源研究 203
4.家蚕的起源与品种分化 205
4.1 家蚕起源于黄河流域论 206
4.2 家蚕起源的多中心论 206
第11章 家蚕性状与性状遗传 209
1.家蚕性状的遗传基因与连锁群 209
1.1 标准型与突变型 209
1.2 染色体地图与连锁群 210
2.家蚕性别决定机构与限性遗传 214
2.1 性染色体 214
2.2 限性遗传 214
3.家蚕卵色遗传 215
3.1 第2白卵(w-2)呈普通遗传 215
3.2 第1白卵(w-1)是母性遗传第1型 215
3.3 第1褐卵(b1)是母性遗传第Ⅱ型 218
3.4 第2褐卵(b2)是母性遗传第Ⅲ型 218
4.家蚕幼虫体色遗传 220
4.1 斑纹系 220
4.2 黄体色 220
4.3 油蚕性 220
5.家蚕其他性状遗传 221
5.1 茧色遗传 221
5.2 E基因群 221
5.3 血球遗传 223
5.4 DNV抗性遗传 223
5.5 食性遗传 223
5.6 酶与蛋白质遗传 223
6.生物技术在家蚕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24
6.1 通过分子克隆解析基因 224
6.2 丝素基因及丝蛋白合成 224
6.3 丝胶基因与丝胶蛋白 225
6.4 卵壳蛋白基因 226
6.5 其他基因 226
6.6 家蚕基因组全序列测定 227
6.7 基因表达系统与转基因家蚕 227
参考文献 228
附录 232
附录Ⅰ 消毒用甲醛和漂白粉含量测定法 232
附录Ⅱ 蚕种生产技术标准参考资料 235
附录Ⅲ 蚕种学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 246
图版说明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