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 1
1.1.1 城乡互动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 1
1.1.2 城市与乡村在土地资源利用上的博弈 6
1.1.3 为何选择德国巴伐利亚州与山东省作为比较分析对象 8
1.2 选题意义 9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1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9
1.4.1 研究内容 19
1.4.2 研究方法 21
1.4.3 研究框架 22
第2章 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理论分析 23
2.1 相关基础理论 23
2.1.1 城乡二元经济理论 23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6
2.1.3 区位论 30
2.1.4 “核心—边缘”型城乡空间发展不平衡理论 32
2.2 内涵界定 35
2.2.1 城与乡内涵分析 35
2.2.2 城乡发展内涵 40
2.2.3 土地利用内涵 41
2.3 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行为主体分析 43
2.3.1 政府 44
2.3.2 企业 46
2.3.3 城乡居民 47
2.4 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50
2.4.1 政策制度变革 52
2.4.2 城乡居民迁徙 53
2.4.3 产业结构变迁 54
第3章 巴伐利亚州和山东省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现状对比分析 58
3.1 概况 58
3.2 城乡发展水平 61
3.2.1 基于城乡收入对比指数 61
3.2.2 基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66
3.3 土地资源禀赋 68
3.4 城乡土地产权及管理制度 69
3.5 主要矛盾与诉求 76
第4章 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发展模式研究 81
4.1 德国巴伐利亚州城乡发展理念的提出——城乡等值化发展 81
4.2 城乡等值化发展的原则、目标及其特征 82
4.2.1 城乡等值化发展原则 82
4.2.2 城乡等值化发展目标及其特征 84
4.3 城乡等值化发展路径 87
4.3.1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城乡空间网络化体系 87
4.3.2 有效的交通设施建设 90
4.3.3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93
4.3.4 有序的产业结构调整 95
4.4 城乡等值化发展手段——乡村土地综合整治 98
4.4.1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内涵及主体定位 98
4.4.2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历史沿革 100
4.5 城乡等值化发展理念下的人、地、GDP变动趋势分析 105
4.6 城乡等值化发展的绩效 109
第5章 基于模糊AHP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11
5.1 评价的目标 111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12
5.3 模糊AHP法综合评判的思路和流程 113
5.4 指标因子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4
5.4.1 社会公平性 116
5.4.2 经济可行性 119
5.4.3 生态安全性 123
5.5 指标权重的确定 125
5.6 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及建立模糊评判矩阵 135
5.7 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指标综合集成——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 136
5.8 确定协调度模糊综合评价集 137
第6章 巴伐利亚州及山东省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评价实证研究 139
6.1 评价指标预处理 139
6.1.1 评价指标的筛选 139
6.1.2 指标值的采集 139
6.1.3 确定指标体系最终权重 140
6.1.4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归一化 141
6.2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结果综合 148
6.3 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障碍因素分析 153
6.4 山东省提高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等级对策 156
6.4.1 增加公共财政对乡村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投入,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 157
6.4.2 基于城乡土地基尼系数变化趋势调整土地开发利用结构 158
6.4.3 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内涵挖掘,带动城乡关系协调发展 159
第7章 结论 163
7.1 中国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163
7.1.1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理念建立空间发展规划体系,促进土地在城乡整体系统内实现优化配置 163
7.1.2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与耕地保护指标挂钩 164
7.1.3 发挥企业和高校诱导聚集经济作用 165
7.1.4 扩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职能,挖掘村庄建设潜力 166
7.1.5 释放土地的资产和资本功能,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 168
7.2 主要结论 168
7.3 主要创新点 171
7.4 存在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172
附录 174
参考文献 180
后记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