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哲学思维与领导智慧 1
1.永恒变动着的物质世界与伟大的人 11
2.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13
3.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5
4.我的时间哪里去了——如何有效地运用时间 17
5.你的功过是非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时间的特殊价值 19
6.信息就是财富 22
7.追求真理需要有献身精神 24
8.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 26
9.抛弃“权力等级真理论” 28
10.谬误是走向真理的铺路石 30
11.“谬误”与“真理”能够互相转化吗 33
12.我们为什么会被假象蒙蔽 35
13.你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吗 38
14.认识你自己——自知无知是最大的智慧 40
15.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2
16.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从恩格斯晚年访问美国札记说起 44
17.做一个“真实的自我”——“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启示 46
18.跳出圈子想问题 48
19.禅:一种思维方法 50
20.直觉的探索认识功能 52
21.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55
22.再谈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57
23.向“市场”学习哲学智慧 59
24.“模糊性”的认识论价值 61
25.事出偶然,有其必然 63
26.重视自己的悟性能力 65
27.危机:人类成长的转折点 68
28.多向思维的力量 70
29.“庖丁解牛”中的哲学内涵 72
30.不要失掉了自我 74
31.反思: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善于反躬自问的意义 76
32.预见与远见 79
33.禅:一种生存智慧 81
34.历史地看问题 83
35.不要割断历史 85
36.不要把自己的观点自封为“绝对真理” 87
37.柏拉图的难题 89
38.思维方式要开放一些,再开放一些 91
39.让辩证法激发我们的思想活力 93
40.打破形而上学的思维怪圈 96
41.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 98
42.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100
43.“妥协”的价值 102
44.智者乐水 104
45.大禹的“治水哲学” 106
4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108
47.“允执其中”:治国处世高明之奥秘 110
48.从“和而不同”看民主政治的思维方式特点 112
49.“过犹不及”的策略哲学 114
50.儒家思想方法中的“适度性”原则 116
51.“中庸之道”:领导思维的黄金律 118
52.柔弱胜刚强 120
53.“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吗 122
54.领导干部切不可做“空头政治家”——谈谈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辩证法 124
55.民主: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126
56.“双百方针”为什么能促进文化繁荣 128
57.“无为而治”:一种高超的政治思维艺术 130
58.“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法:一种选择的艺术 132
59.领导智慧就在不同意见之中 134
60.“反对”的特殊价值 136
61.应该怎样认识“敌对观点”的特殊价值 139
62.领导者要有一个“批判”的头脑 142
63.博弈:选择的智慧 144
64.“权变”智谋 146
65.有限、无限与永恒 148
66.怎样才能戳穿诡辩 150
67.系统论与领导价值 152
68.创造性思维的秘密——“钱学森之问”的启示 155
69.创造性思维的秘密——哲学“怀疑论”的价值 157
70.创造性思维的秘密——自由时空的特殊价值 159
71.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的特殊认识功能 161
72.自由:创造性思维的灵魂 164
73.个性的创造性意义 167
74.一时的灵感抵得上一生的思考 169
75.闲暇的特殊价值 172
76.逆向思维的力量 174
77.思想不可定于一尊 177
78.人是目的 179
79.“以人为本”的本义是什么 181
80.善恶观念转变的深刻意义 183
81.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 186
82.人性的“神秘”力量 189
83.“恶”:历史进步的一种动力 191
84.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193
8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谈谈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195
86.领导人为什么很难拒绝个人崇拜的诱惑 197
87.当权者切忌权力“异化” 200
88.社会与国家究竟是什么关系 203
89.怎样看待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205
90.儒家“明哲保身”处世哲学的两重性 208
91.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命题中应得到的启发 210
92.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212
93.义利之辩与市场机制 214
9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意识形态问题 216
95.我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仰 218
96.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是什么 221
97.宗教与政治为什么必须分离 224
98.文明发展的历史辩证法 226
99.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228
100.群众路线与群众利益 231
101.不朽自在民心 234
参考文献 236
后记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