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植被带恢复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林英,王弟,刘劲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3868528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系统介绍河岸生态系统、河岸植被缓冲带和河岸植被缓冲带恢复设计的基础上,以山西汾河、沁河为例研究了河岸植被带的适宜宽度、抚育措施、土壤保肥力和土壤养分变化、植被类型的影响、水环境容量等,以期为我国的河岸植被带恢复提供技术支持。

第1章 河流生态系统与河岸带 1

1.1 河流生态系统及其时空尺度 1

1.1.1 河流生态系统的时间尺度 2

1.1.2 河流生态系统的空间尺度 3

1.2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5

1.2.1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纵向特征 5

1.2.2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横向特征 6

1.2.3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垂向特征 6

1.2.4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的时间分量特征 7

1.3 河流生态系统的概念 8

1.3.1 河流连续体概念 8

1.3.2 串连非连续体概念 8

1.3.3 洪水脉冲概念 9

1.3.4 流域概念 9

1.3.5 自然水流范式 10

1.4 河岸带 11

1.4.1 河岸带概念 11

1.4.2 河岸带干扰和影响因素 12

1.5 河岸带生态恢复和重建 16

1.6 河岸带研究及保护的意义 18

1.6.1 土地开发和研究的需要 18

1.6.2 河流变化及其保护利用研究的需要 18

1.6.3 景观综合研究的需要 18

第2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 19

2.1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概念和组成 19

2.1.1 概念 19

2.1.2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组成 20

2.1.3 缓冲带类型 20

2.2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特性和功能 21

2.2.1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结构 21

2.2.2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水文学及水利学特性 23

2.2.3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地貌学特性 23

2.2.4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物理及化学特性 24

2.2.5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生物学特性 25

2.2.6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功能 26

2.2.7 河岸植被缓冲带的作用机理 28

2.3 影响河岸植被缓冲带功能的因素 30

2.3.1 污染负荷 30

2.3.2 河岸宽度与坡度 30

2.3.3 植被类型 31

2.3.4 水文地质条件 32

2.3.5 土壤条件 32

第3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恢复设计 33

3.1 缓冲带恢复设计的原则 33

3.2 缓冲带恢复设计的程序和实施要点 34

3.2.1 自然概况调查及河岸带现状评价 34

3.2.2 植物种选取及合理配置 38

3.2.3 宽度的确定 41

3.2.4 营造位置的选择 45

3.2.5 结构和布局 45

3.3 缓冲带恢复的维护、管理及评价 48

3.3.1 缓冲带恢复的维护和管理 48

3.3.2 缓冲带恢复的评价 49

第4章 河岸带综合评价 54

4.1 河岸带生态状况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54

4.1.1 多指标综合评价 54

4.1.2 层次分析法 55

4.1.3 评价程序 57

4.2 河岸带生态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8

4.2.1 影响河岸带生态状况的因子分析 58

4.2.2 指标选择及层次结构的建立 60

4.2.3 指标的含义及评价标准 63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74

4.2.5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及评价等级的划分 76

4.3 以沁河为例的河岸带特性调查与评价 77

4.3.1 河岸带特性调查 77

4.3.2 河岸带现状评价 78

第5章 山西沁河源头河岸植被带恢复 90

5.1 沁河源头河岸带现状 90

5.1.1 地貌 90

5.1.2 气候 91

5.1.3 水文 93

5.1.4 土壤 93

5.1.5 植被 94

5.2 试验区河流水质的影响因素 95

5.2.1 土地利用类型对断面水质指标的影响 95

5.2.2 河水及湿地对三种化肥溶液的净化效果对比 101

5.3 植被缓冲带拦截能力的影响因素 105

5.3.1 实验设计 105

5.3.2 坡度对缓冲带拦截能力的影响 108

5.3.3 植被搭配对缓冲带拦截能力的影响 112

5.4 不同类型缓冲带适宜宽度研究 118

5.4.1 30°草坡 118

5.4.2 18°草坡 119

5.4.3 乔灌草搭配方式 120

5.4.4 灌草搭配方式 121

5.4.5 实际施肥情况下北方河岸植被带适宜宽度 122

5.5 不同抚育措施下河岸植被带恢复情况 122

5.5.1 地块现状 123

5.5.2 实验设计 124

5.5.3 恢复情况 127

5.6 植被带建设前后土壤保肥力和土壤养分的变化 139

5.6.1 实验设计 139

5.6.2 实验结果 139

第6章 山西汾河上游河岸植被带恢复——以岚漪河为例 143

6.1 汾河源头河岸带现状 143

6.1.1 自然地理概况 143

6.1.2 气候条件 144

6.1.3 水文特征 145

6.1.4 社会经济条件 145

6.2 不同植被类型缓冲带的污染物截留效果研究 146

6.2.1 四种草本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146

6.2.2 纯草本、纯灌木、纯乔木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比较 156

6.2.3 草灌乔结合缓冲带不同配置方式对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162

6.3 缓冲带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粒级组成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170

6.3.1 实验目的 170

6.3.2 实验过程 170

6.3.3 结果分析 171

第7章 基于面源污染控制的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岚漪河上游为例 175

7.1 理论和计算方法 175

7.1.1 入河系数计算方法 176

7.1.2 按月分配量 177

7.1.3 河流氮、磷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配 177

7.2 汾河源头典型区段面源污染特征 178

7.2.1 农药、化肥污染状况 178

7.2.2 农村废弃物状况 179

7.2.3 农村生活废弃物污染状况 181

7.3 氮、磷排放量计算 181

7.4 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185

7.5 污染物入河量确定及月分配 187

7.6 河流氮、磷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配 192

7.7 水环境剩余容量计算结果 195

7.8 基于水环境容量的缓冲带设计 197

7.8.1 缓冲带滞留效益 197

7.8.2 水环境容量目标的缓冲带设计 198

第8章 河岸植被缓冲带重建补偿研究 202

8.1 国外的研究现状和美国CRP计划 203

8.1.1 国外生态补偿研究 203

8.1.2 美国CRP计划及相关研究 205

8.2 Buffer$程序简介 209

8.2.1 应用目的与主要功能 209

8.2.2 成本—收益分析 210

8.2.3 界面介绍 212

8.3 CRP工程效益计算 214

8.3.1 成本计算 215

8.3.2 收益计算 215

8.4 Buffer$在沁河源头河岸缓冲带建设实践中的应用 217

8.4.1 缓冲带布设 218

8.4.2 成本—收益测算 218

8.4.3 效益分析 220

第9章 河岸植被带建设模式与景观设计——以沁河源头为例 223

9.1 河岸植被带设计要素 223

9.1.1 河岸带地形 223

9.1.2 土壤特性 225

9.1.3 植物群落 226

9.1.4 河岸栖息地 230

9.1.5 河道恢复 231

9.1.6 河岸恢复 232

9.1.7 河流栖息地 236

9.1.8 土地利用方式 236

9.2 河岸植被带设计实例——以沁河源头为例 237

9.2.1 森林河岸植被带 238

9.2.2 农田河岸植被带 243

9.2.3 邻路河岸植被带 247

参考文献 249

附录 缓冲带植物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