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混杂堆积的基本特征与研究简史 1
第一节 混杂堆积(岩)的基本特征 1
一、混杂堆积的物质成分 2
二、混杂堆积的结构 4
三、混杂堆积的颜色 16
第二节 混杂堆积的动力过程、搬运介质与沉积构造 17
一、动力过程 17
二、搬运介质与沉积构造 22
三、混杂堆积构造分类 28
第三节 扇形地——沉积物从无序到有序的关口 31
一、(气下)冲积扇、洪积扇、泥石流扇 32
二、海底扇 41
三、山地—扇形地—盆地 45
四、扇形地——混杂堆积成因之争最集中的地带 48
第四节 混杂堆积(symmicton·diamicton)一词的由来与研究简史 49
一、混杂堆积名词的由来 49
二、混杂沉积研究简史及其岩石学分类 53
第二章 坡积——坡地混杂堆积 62
第一节 概述 62
第二节 常态坡积特征——层序倒置律与坡积的地带性分布 66
第三节 坡地堆积亚相划分 71
第四节 坡地堆积之结构构造 72
第五节 坡地地貌演化与坡地堆积 73
第六节 断层崩积楔(锥)堆积——研究坡地堆积过程的一种新载体、新思路 75
第七节 冰缘区坡地堆积 80
一、冰缘区坡积概述 80
二、中国冰缘区的分布与坡积类型 82
三、冰缘坡地岩屑蠕动动力——针冰作用与寒冻风化 86
四、冰缘地貌与堆积 89
五、冰缘环境与冰缘坡积旋回 107
第三章 冰川堆积 117
第一节 关于冰碛术语概念 117
第二节 山地冰川冰碛垄与冰碛亚相类型 121
一、冰碛垄(moraine)类型与特征 121
二、冰碛成因类型、特征与冰水沉积 127
三、冰碛冰水堆积组合 139
四、冰碛物搬运、堆积的动力过程及冰碛垄的形成 144
第三节 山地冰川堆积相模式与冰碛构造 151
一、相模式 152
二、冰碛堆积构造 155
三、变形构造复合体 161
第四节 冰碛物的粒度分析 163
一、粒级组成 164
二、粒度曲线 164
三、统计参数 174
四、分位偏差和中值的关系 175
五、融出碛的粒度特征 176
六、小结 178
第五节 冰碛物的微观研究 178
一、冰碛物孔隙分析 178
二、冰碛物的微结构 185
三、羊背石表面变形碛的微结构与冰川底部的物理、化学过程 189
四、讨论与小结 200
第六节 山地冰川冰碛物源区重建与冰川槽谷演化 201
一、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为例 201
二、以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槽谷为例 218
三、冰碛物源与槽谷演化的讨论 227
四、粒雪盆(冰斗)—槽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228
五、小结 234
第七节 冰川海洋沉积模式与大陆冰盖融出碛 235
一、冰川海洋沉积 235
二、罗圈冰碛层 238
三、冰川沉积模式与冰下融出过程 242
四、讨论 251
第四章 蚀余堆积 260
第一节 河床蚀余堆积 260
一、曲流河床蚀余堆积 260
二、峡谷深槽蚀余堆积 264
三、壶穴蚀余堆积 265
第二节 海和湖岸带的蚀余堆积——气下和水下两大混杂堆积带之过渡带 266
一、海滩岩、湖滩岩 266
二、(滞留)蚀余堆积—风暴沉积 269
第三节 溶蚀蚀余堆积(风化壳与古岩溶建造) 272
一、岩溶蚀余堆积 272
二、风化蚀余堆积的地带性 281
三、溶蚀蚀余堆积(红色风化壳与夷平面)——时间凝缩段 283
四、古岩溶建造中的溶蚀蚀余堆积 285
第四节 花岗岩类蚀余堆积及蚀余堆积的地带性 292
一、花岗岩蚀余堆积 292
二、花岗岩蚀余堆积的地带性 296
三、寒冻风化与冰川侵蚀蚀余堆积 298
四、风蚀与干旱区蚀余堆积 299
第五章 泥石流堆积 305
第一节 泥石流扇形地及其堆积特征 305
一、1988年查箐沟泥石流扇形地特点 306
二、1989年查箐沟泥石流扇形地特点 308
三、1990年查箐沟泥石流扇形地特点 313
四、1991年查箐沟泥石流扇形地特点 313
五、查箐沟泥石流扇形地演化过程 314
六、泥石流扇形地发育模式 314
第二节 高容重泥石流堆积体的形态、粒度特征值和沉积结构(以云南蒋家沟为例) 316
一、8·8泥石流堆积体的形态、流线和表面结构 316
二、泥石流堆积体的特征值分析 316
三、定向切片反映的微结构和构造 320
第三节 (沟谷)泥石流堆积类型与特征 323
一、泥石流堆积的构造特征 323
二、层理及沉积类型 323
三、泥石流堆积的层序与环境背景 328
四、泥石流沉积机制讨论 328
第四节 泥石流宏观沉积结构、构造与形成机制 330
一、泥石流的宏观沉积构造 331
二、泥石流沉积构造形成机制探讨 338
第五节 泥石流堆积的微结构、构造与石英砂表面特征 339
一、泥石流特征、样品采集与制备 339
二、泥石流微构造类型与特征 342
三、微构造成因及意义 346
四、泥石流石英砂的表面结构特征 350
第六节 泥石流(气下)堆积相模式 351
一、方法及标志 351
二、相模式的建立 353
第七节 水石流堆积特征 362
一、堆积地貌 362
二、水石流的沉积特征 365
三、水石流的结构特征 368
四、水石流的构造特征及沉积类型 375
第八节 水下泥石流沉积相 377
一、水下黏性泥石流相 378
二、水下稀性泥石流相 378
三、水下泥石流沉积相与环境 381
第九节 气下和从气下进入水下的泥石流复合堆积——以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泥石流沉积为例 384
一、断陷盆地与泥石流沉积体系 385
二、泥石流的沉积特征 388
第十节 火山泥石流堆积 394
第十一节 冰川与冰湖溃决泥石流堆积及一次典型的暴雨泥石流堆积 405
一、冰川泥石流 405
二、冰湖溃坝泥石流堆积 408
三、一次暴雨泥石流实例及其堆积特征 409
第十二节 泥石流堆积成因误判实例 412
一、实例一:中国庐山泥石流堆积被误判为冰碛 412
二、实例二:黄山泥石流堆积被误判为冰碛 416
三、实例三:太白山山麓混杂堆积的成因误判 424
第六章 滑坡堆积 436
第一节 滑坡的动力特征及组成要素 436
第二节 滑坡类型 438
第三节 滑坡堆积亚相 439
第四节 滑坡堆积的结构、构造 444
一、宏观构造 444
二、滑坡堆积显微结构与成因机制分析 448
第五节 一种特殊的滑坡类型——蠕动滑坡和堆积 449
一、土层和岩层蠕动 449
二、塑性蠕动滑坡及其形成环境 451
三、塑性蠕动滑坡的地貌与堆积特征 452
四、塑性蠕动滑坡的微观特征 454
五、小结 455
第六节 影响滑坡的因素 456
一、地震 456
二、其他因素 457
第七节 滑坡的发育阶段与形成机制——以甘肃洒勒山滑坡为例 458
一、滑坡的发育阶段 458
二、洒勒山滑坡形成机制 458
三、小结 459
第八节 简述水下滑坡和外星体滑坡堆积 460
第七章 堰塞湖溃坝堆积 466
第一节 冰川与冰碛堰塞湖及其溃坝堆积 466
一、冰湖溃决特征 466
二、冰湖溃坝堆积的特征 469
第二节 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坝堆积 470
第三节 溃坝堆积亚相与结构构造 471
一、唐家山溃坝堆积特征 471
二、彭县鸭子河上游银厂沟溃坝堆积的剖面特征 472
三、金沙江雪隆囊溃坝堆积 473
第四节 唐家山溃坝堆积体相关的现代水文和土石资料 475
第八章 崩塌堆积和塌陷堆积 479
第一节 崩塌堆积背景 479
第二节 倒石堆、岩屑堆 482
一、宏观地貌与堆积特征 482
二、倒石堆的发育 486
三、崩塌堆积特点 501
第三节 陷落柱 503
一、基岩开放式和封闭式陷落柱 504
二、混合式(封闭+开放)陷落柱——天坑及洞穴堆积 509
第九章 崩滑堆积 524
第一节 概述 524
第二节 与高速崩滑相关的坡地块体运动分类 526
第三节 崩滑的动力机制 527
一、崩滑概念及现象综述 528
二、崩滑物源区 529
三、崩滑物的搬运过程 529
第四节 现代崩滑实例 530
一、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Pandemonium河崩滑 530
二、云南玉龙雪山干河坝崩滑体 534
三、云南禄劝普福河烂泥沟头寨崩滑体 535
四、陕西西安翠华山崩滑体 539
五、甘肃武都城东北古崩滑堆积体 544
第五节 基岩高速崩滑堆积体的平面相带与动力分析 549
一、基岩高速崩滑的平面相带 549
二、高速运动的假说 550
三、高速崩滑作用的持续效应 553
第六节 外星体上的崩滑堆积 553
一、火星崩滑的发生条件与堆积形态特征 555
二、火星崩滑与地球崩滑的比较 556
三、火星崩滑的形成与搬运机制 557
第十章 构造混杂岩及其与沉积混杂岩之比较 561
第一节 构造类混杂堆积的鉴别与类型 562
一、滑混堆积或滑混体(olistostrome) 562
二、构造(类)混杂堆积或混杂岩(mélange) 563
第二节 构造混杂体的形成方式和地球动力学环境 565
第三节 俯冲增生楔中的构造混杂作用及变质岩块的成因 568
第四节 蛇绿混杂岩体倒序的变质分带 571
第五节 其他地球动力学环境中的构造混杂岩与混杂堆积及其识别 574
一、其他构造混杂岩 574
二、构造带内混杂堆积的识别 577
第六节 关于构造混杂岩的几点认识 579
一、关于构造混杂岩的概念问题 579
二、构造混杂岩的分类 580
第十一章 震积岩 584
第一节 震积岩的分类、命名 584
第二节 震动岩的沉积环境与特征 585
一、结构、构造特征 585
二、震动岩的构造和沉积环境 589
三、震动岩结构、构造与层序和相序 590
四、震动岩的识别 595
第三节 震化岩——地震液化岩 596
一、地震砂土液化混杂堆积 596
二、液化塑性褶皱(卷曲变形)、断层和液化角砾岩 606
第四节 震碎岩——断层破碎带、断层混杂岩 611
一、断层的分类与命名 612
二、断层破碎带的不同力学性质与构造混杂岩特征 613
三、构造岩组分析 616
四、第四纪地层中活动断裂破碎带的构造特征 619
第十二章 火山与星体撞击混杂堆积(附人工混杂堆积) 624
第一节 火山碎屑物及其堆积 624
一、火山碎屑物类型 624
二、火山碎屑沉积过程与机制 626
三、火成碎屑沉积(岩)亚相 626
四、火山碎屑沉积特征 634
五、火山碎屑沉积环境 636
第二节 火山混杂堆积类型与特征 636
一、原生火山混杂堆积 636
二、次生火山混杂堆积 639
第三节 星际撞击(变质)混杂堆积 643
一、地球上的外星体撞击地貌与混杂堆积综合体 644
二、闪电熔岩与硇砂 651
三、外星体上的星际撞击与混杂堆积 652
第四节 人工混杂堆积 658
一、人工混杂堆积种类和堆积类型 658
二、人工混杂堆积的结构和构造 660
三、地质地层、文化(地)层与人工混杂堆积 661
第十三章 混杂堆积综合体与相关特征 669
第一节 混杂堆积综合体 669
第二节 混杂堆积中的“一相多属”现象 675
第三节 沉积物中“天外来客”身份的确认和非沉积结构 676
第四节 擦痕、磨光面、冰碛石和冰川擦痕石 680
第五节 混杂堆积的韵律性和旋回性 687
第六节 单项混杂堆积的群发性和多项混杂堆积链(灾害链) 691
第七节 混杂堆积的地带性与区域性 694
第十四章 混杂堆积的成因判别原则和方法 697
第一节 概述 697
第二节 混杂堆积成因判别原则 698
一、成因—环境原则 698
二、多指标综合原则 699
第三节 混杂堆积成因判别标志的分解与归纳 700
一、多解标志 700
二、部分多解标志 701
三、非多解标志 702
后语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