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告 1
一、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潜力 3
(一)发展简史 3
(二)主要经验 5
(三)发展潜力 15
二、我国水产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8
(一)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18
(二)陆源污染和病害对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19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监管问题堪忧 20
(四)科技支撑体系薄弱,基础性研究滞后 21
三、国外水产养殖发展现状与趋势 23
(一)发展现状 23
(二)发展趋势与特点 27
四、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任务 30
(一)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战略意义 30
(二)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37
(三)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近期重点任务 39
五、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44
(一)重视水产养殖对发展空间的需求,确保水产品的基本产出 44
(二)以容纳量评估制度建设为基础,构建现代水产养殖生产体系 45
(三)实施养殖装备提升工程,推进养殖设施标准化、现代化更新改造 46
(四)改善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条件,实施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平台和队伍建设 47
(五)加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实行补贴政策,提高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49
(六)加强水产养殖业管理与执法能力建设 50
(七)推行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完善养殖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52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53
(一)现代水产养殖产业建设工程 53
(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 58
(三)现代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程研究专项 60
参考文献 63
编写组成员 66
专题一 水产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67
一、国内发展现状 69
(一)水产生物育种研究现状 69
(二)水产良种体系及法规建设 75
(三)水产生物育种的最新进展 7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82
(一)水产生物种质资源和育种基础工作薄弱 82
(二)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不完善 83
(三)科技投入较弱,基础设施缺乏 84
(四)研究力量分散,高层次人才不足 84
(五)育种计划的组织与协调需进一步加强 85
三、国外发展现状 86
(一)基础理论 86
(二)前沿技术 87
(三)种质创制 87
(四)关键共性技术 88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89
(一)发展战略 89
(二)发展目标 89
(三)关键技术 90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95
(一)组织水产种质资源调查,建立水产原种保护机制 95
(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培植技术源头创新能力 95
(三)提升新品种培育能力,完善主养品种选育体系 96
(四)培养水产种业研发团队,强化原、良种体系管理 97
(五)巩固内部联合,强化国际合作 97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99
(一)重大工程 99
(二)水产种业技术体系建设与关键技术集成 100
参考文献 102
编写组成员 104
专题二 水产病害防治与健康管理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105
一、国内发展现状 107
(一)我国水产病害研究的历史回顾 107
(二)水产养殖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与病害的免疫防治 109
(三)病原生物学、致病机理与弱毒疫苗 111
(四)药代动力学与药物防治 113
(五)水质改善与健康养殖 11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17
(一)养殖种类繁多,病害的类型多样且危害严重 117
(二)病因复杂,研究成果应用性差,有效疫苗缺乏 118
(三)药物和微生物制剂滥用,食品安全与环保意识淡薄 120
(四)针对主要病害的系统性研究尚显不足 121
三、国外发展现状 122
(一)硬骨鱼类的免疫球蛋白及其基因座 122
(二)鱼类抵御细菌和病毒的非特异性的免疫因子 124
(三)病原的致病机理与疫苗研制 128
(四)水体微生态制剂与保护性措施 130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132
(一)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病害免疫防治技术发展 132
(二)加强流行病学研究,建立全国水产动物病害测报与传播控制体系 132
(三)加强水产动物病害综合防治方法的研究,促进健康养殖工程发展 133
(四)合理开发生物渔药和中草药,审慎发展渔药产业 133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134
(一)建立病害的检疫与预测体系,防止病害广泛传播 134
(二)发展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制定和完善养殖规范,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工程的发展 134
(三)持续支持科研人员针对重要的宿主—病原系统,以及围绕特定的养殖对象开展长期合作研究 134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135
(一)疫苗研制与应用技术平台建设 135
(二)水产养殖动物疾病暴发与免疫防治的机理研究 135
(三)养殖鱼类重大疾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136
参考文献 137
编写组成员 139
专题三 水产养殖技术与生态养殖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141
一、国内发展现状 143
(一)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43
(二)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161
(三)水产养殖技术与生态养殖工程的发展现状 16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72
(一)还没有突破我国土地(水域)资源短缺的困境 172
(二)现有科技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我国水产养殖水质性缺水的难题 173
(三)还不能缓解水产养殖成本增加的压力 173
(四)无法解决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和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173
(五)无法支撑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174
(六)基础设施薄弱,集约化养殖程度亟待通过科技进行提升 174
三、国外发展现状 176
(一)国外淡水养殖发展现状 176
(二)国外海水养殖发展现状 179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183
(一)发展战略 183
(二)发展目标 183
(三)关键技术 184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186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产养殖综合生产能力 186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86
(三)建立长期的科技投入机制,保障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187
(四)政策和机制创新,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187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188
(一)研发项目——养殖生态系统构建与操纵技术 188
(二)产业示范工程——水产养殖工程化技术与示范 189
(三)平台建设——碳汇水产养殖技术平台 189
参考文献 191
编写组成员 194
专题四 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健康饲料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195
一、国内发展现状 197
(一)水产养殖动物营养需求研究 199
(二)饲料原料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 200
(三)我国渔用饲料添加剂工业发展 205
(四)我国水产饲料加工设备 206
(五)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发展方向 20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209
(一)配合饲料使用比例不高 209
(二)饲料系数高、浪费严重、环境污染高 209
(三)饲料原料缺口大、饲料成本高 210
(四)水产饲料质量和生产缺乏标准 211
(五)法制法规不健全 212
(六)原因分析 212
三、国外发展现状 214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216
(一)发展战略 216
(二)发展目标 216
(三)关键技术 216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218
(一)主要保障措施 218
(二)重大对策建议 223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225
(一)建议启动的科技重大计划 225
(二)建议启动的重大项目 225
(三)建议启动的重大工程 227
参考文献 229
编写组成员 231
专题五 设施养殖工程与节能减排发展战略研究 233
一、国内发展现状 235
(一)池塘设施养殖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235
(二)网箱养殖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237
(三)工厂化养殖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239
(四)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24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244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方面 244
(二)技术体系与平台建设方面 245
(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 246
(四)政策措施方面 247
三、国外发展现状 249
(一)国外池塘设施养殖发展现状及趋势 249
(二)国外网箱养殖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 250
(三)国外工厂化养殖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 251
(四)国外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253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255
(一)发展战略 255
(二)发展目标 256
(三)关键技术 257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259
(一)加强科研与成果转化的力度 259
(二)构建完善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体系 260
(三)注重政策引导与法规建设 261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263
(一)研发项目——设施养殖环境高效控制装备 263
(二)产业示范工程——生态化养殖设施模式构建 265
(三)平台建设——综合性技术平台 266
参考文献 267
编写组成员 270
专题六 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与精制加工发展战略研究 271
一、国内发展现状 273
(一)我国水产品加工现状 273
(二)中国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与精制加工产业现状 274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278
(一)质量保证体系落后,养殖水产品的质量亟需提高 278
(二)养殖水产品的加工适宜性差,加工技术和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差 280
(三)水产品出口市场单一,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282
三、国外发展现状 283
(一)国外渔业生产的现状 283
(二)国外的发展趋势 283
(三)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加工技术的启示 285
四、发展战略和关键技术 287
(一)发展战略 287
(二)发展目标 293
(三)关键技术 293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295
(一)加快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制定,推广体系认证制度 295
(二)充分发挥以精深加工的“产后渔业”拉动作用 295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297
(一)研发项目 297
(二)产业示范工程——工厂化养殖鱼类加工综合示范区 298
(三)平台建设——水产品风险分析技术平台 298
参考文献 300
编写组成员 301
专题七 渔业资源养护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303
一、国内发展现状 305
(一)增殖放流工程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305
(二)水利工程过鱼设施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307
(三)人工鱼礁工程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309
(四)海洋牧场工程发展现状及技术特点 31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313
(一)渔业资源增殖工程 313
(二)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工程 315
(三)应用基础方面 317
(四)政策措施方面 318
三、国外发展现状 320
(一)国外增殖放流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320
(二)国外水利工程过鱼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 323
(三)国外人工鱼礁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325
(四)国外海洋牧场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327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329
(一)发展战略 329
(二)发展目标 330
(三)关键技术 331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335
(一)构建完善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体系 335
(二)制度为本,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 335
(三)政策引导,政府协调好利益相关者 336
(四)依法管理,加强和完善相关立法 336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338
(一)研发项目 338
(二)产业示范工程 341
(三)平台建设 343
参考文献 344
编写组成员 346
专题八 现代水产养殖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347
一、国内发展现状 349
(一)国内水产生物组学研究与应用进展 349
(二)国内水产生物功能基因研究进展 350
(三)国内水产生物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351
(四)国内水产生物干细胞研究进展 352
(五)国内水产生物细胞培养进展 353
(六)国内水产生物转基因研究进展 354
(七)国内水产生物染色体工程研究进展 355
(八)国内水产生物性别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35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358
(一)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技术源头创新能力低 358
(二)水产生物技术研发体系不完善,科技投入较弱,基础设施缺乏 358
(三)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慢,转化率低 359
(四)研发力量分散,高端人才匮乏 359
三、国外发展现状 360
(一)国外研究进展 360
(二)现代水产生物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371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375
(一)发展战略 375
(二)发展目标 375
(三)关键技术 376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377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参与,加强基础研究,提高技术源头创新能力 377
(二)实施基地建设,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组装和配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77
(三)整合研究力量,培育研究团队 378
(四)健全法规体系,促进水产生物技术的发展 378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379
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专项 379
参考文献 381
编写组成员 383
专题九 信息及新材料技术与智能水产养殖发展战略研究 385
一、国内发展现状 387
(一)数据库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87
(二)3S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88
(三)专家系统(ES)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90
(四)多媒体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90
(五)激光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91
(六)纳米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92
(七)电子传感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39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394
(一)对渔业信息技术和渔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94
(二)缺乏具有带动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技术、重大产品和重大系统 394
(三)缺乏必要的渔业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 395
(四)渔业信息资源缺乏充分和有效地开发 395
(五)渔业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之间严重脱节,影响我国渔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395
(六)现代渔业信息服务严重滞后,远远没有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 395
三、国外发展现状 397
(一)养殖专题数据库建设及应用 397
(二)3S技术的养殖环境监测应用 397
(三)IT技术在养殖管理方面的应用 398
四、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 399
(一)发展战略 399
(二)发展目标 399
(三)关键技术 400
五、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 402
(一)做好规划引导和政策配套,鼓励高新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转化 402
(二)优先做好渔业信息技术标准化,有步骤推进渔业信息技术应用 402
(三)要结合国情,因地制宜,探索适宜我国各地农村特点的发展模式 402
(四)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 403
六、重大工程建设与研究专项建议 404
智能水产养殖技术研发平台 404
参考文献 406
编写组成员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