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深化研究周恩来与创建新中国的关系 1
一、深化本课题研究的必要与可能 1
二、深化本课题研究的视角及内涵 4
三、深化本课题研究的关键和特色 10
第一编 周恩来与重新开国的缘由及演变 23
第一章 代表中共与国民党商谈建立联合政府 23
一、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遭国民党拒绝 24
(一)民主联合政府主张适时提出 24
(二)国共两党谈判存在根本分歧 27
(三)美国以“调处”为名扶蒋反共 29
二、力争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中国社会政治改革 31
(一)国共两党重开谈判的原因 31
(二)重庆谈判的争论及签订协定 34
三、出席政治协商会议谋求合作建国 38
(一)双方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 38
(二)协商解决重大国事的原则分歧 39
(三)两党对五项协议持有不同态度 42
第二章 受命邀请民主党派共商建国大计 47
一、全力挑起中共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的历史重担 47
(一)改提与民主党派建立联合政府 47
(二)全权负责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 51
二、适度掌握出席新政协人员的政治标准 54
(一)最初规定参会人员的严格标准 54
(二)适当放宽民主人士的参会条件 54
三、精心安排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当面商谈 55
(一)热诚邀请各民主党派共商建国大计 55
(二)周密部署护送民主人士到达解放区 56
(三)一再邀请民主首领宋庆龄北上参会 60
四、反复协商为多党合作建国形成共识 62
(一)主动提出并达成召开新政协会议协议 62
(二)科学界定民主党派并确立合作建国方针 63
(三)力求对重大政治原则问题达成共识 64
第三章 圆满完成多党协商建国使命 67
一、继续做好筹建新中国中央政权的组织工作 68
(一)主持召开新政协筹备会议 68
(二)代表人选既严格把关又照顾各方 70
(三)协商建国的胜利实现 71
二、亲自起草符合中国国情的建国大纲 74
(一)《共同纲领》侧重点的演变 74
(二)《共同纲领》的创造性贡献 75
(三)《共同纲领》成为临时宪法 80
三、周密组织多党合作共事的首届内阁 83
(一)政务院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83
(二)诚邀民主人士担任内阁领导职务 85
第二编 周恩来与开国任务的目标及实施 93
第四章 彻底铲除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 93
一、继续完成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 93
(一)及时部署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93
(二)武力解放湖南、广东和广西 94
(三)解放闽西及华东沿海岛屿 95
(四)实现新疆和平解放 96
(五)解放贵州、云南、西康和四川 97
(六)极力促成西藏和平解放协议 98
二、进行大规模的剿匪斗争 100
(一)根除匪患是巩固政权的重要措施 100
(二)正确制定剿匪斗争的方针政策 101
(三)剿匪斗争取得显著成效 102
三、粉碎国民党残余武装的袭扰 103
(一)早有预见并作出反袭扰部署 103
(二)粉碎国民党军渡海登陆的袭扰 105
(三)阻止国民党军对云南边境的袭扰 105
(四)痛击国民党军对海上的封锁和袭扰 106
(五)挫败国民党军来自空中的袭扰 106
第五章 精心构建名副其实的人民政府 108
一、政府机构设置要与形势任务相适应 108
(一)军事管制委员会是新解放区过渡性的人民政权 108
(二)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 109
(三)确定实行“四实三虚”的政权结构体系 113
二、努力建设节约行政成本的廉价政府 116
(一)自觉遵循“廉价政府”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116
(二)从严控制政府用房 117
(三)力求精简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118
(四)干部工资不宜高于企事业单位水平 120
三、牢固树立为人民掌权用权的指导思想 121
(一)执政为民是人民政府全部工作的根本指针 121
(二)廉明清正是人民政府政治职能的本质属性 122
(三)廉洁奉公是人民政府办事原则的应有准绳 124
四、从严建设勤政高效的干部队伍 125
(一)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决不能做“循吏” 125
(二)严谨精细作风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 126
(三)反对“文山”“会海”以提高工作效率 127
第六章 建立人民政权的坚实经济基础 130
一、没收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官僚资本 130
(一)没收官僚资本为巩固人民政权的奠基之举 130
(二)严格执行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区别对待政策 131
(三)没收官僚资本和恢复发展生产同时奏效 133
二、夺回国民党政府在香港的经济机构及其资产 135
(一)及时部署赴香港接收事宜 135
(二)策动“两航”起义成功 136
(三)组织招商局海轮返回祖国 139
(四)接收资源委员会在香港的贸易机构 140
(五)接收国民党政府在香港的金融机构 141
(六)顺利接管香港九龙海关等三处机构 141
三、收回被帝国主义控制的海关主权 143
(一)旧中国海关沦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143
(二)收回海关是维护主权的当务之急 144
(三)建立并完善人民海关的组织机构 145
(四)强调海关工作必须依法办事 147
四、区别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在华财产 148
(一)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 148
(二)加强对美英在华企业的管制和征用 149
(三)切断教会和文教领域与国外的经济联系 153
第七章 努力创造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155
一、开展稳定金融和平抑物价的激烈斗争 155
(一)建国初期财经状况十分困难 155
(二)出现物价猛涨的多种原因 157
(三)平抑物价制止了通货膨胀 159
二、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 165
(一)统一管理全国财经工作十分必要 165
(二)坚决贯彻统一财经管理重大决策 166
三、合理调整工商业的公私关系 169
(一)对公私工商业进行调整很有必要 169
(二)适时作出合理调整工商业的决策 170
(三)调整工商业取得明显效果 171
第八章 艰辛开拓平等互利的对外经贸关系 176
一、实行对外贸易统制和保护本国经济利益 176
(一)旧中国外贸被帝国主义操纵的恶果 176
(二)及时制定独立自主的外贸统制政策 177
二、继续利用香港特殊地位开展转口贸易 179
(一)建国初期没有收回香港的战略思考 179
(二)香港具备发展中外贸易的优越条件 182
(三)保持与香港贸易往来的积极效应 184
三、重点发展同苏联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往来 186
(一)中苏双方都需要密切经济合作 186
(二)发展中苏贸易取得显著成效 187
(三)苏联提供低息贷款及援建项目的重大作用 189
(四)开办中苏合股公司产生显著效应 189
(五)与东欧国家的经贸往来获得双赢 190
四、积极争取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贸关系 191
(一)一度低落的中英经贸往来逐渐恢复 191
(二)“以民促官”的中日贸易逐渐展开 194
第九章 在外事实践基础上形成新中国外交方针 202
一、及早争取国际友好力量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202
(一)抗日战争初期积极开展的对外交往 202
(二)抗日战争中期卓有成效的国民外交 205
(三)抗日战争后期开始半独立性的外交 210
二、独立自主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实践 217
(一)抗战胜利前夕与美国外事交往的尝试 217
(二)重庆谈判期间与美国政府代表的交往 220
(三)全面内战爆发后对外交方针的重新审视 221
三、参与制定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225
(一)共同确定中共三大外交方针 225
(二)准确规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28
第十章 独立自主地全面开展外交活动 231
一、尽快将首份外交公函送达各国政府 232
(一)对收件人以“先生”相称的双重效应 232
(二)派人骑自行车争分夺秒送达公函 232
(三)容许以明码电报飞速转达公函 233
二、同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兄弟般的友谊 234
(一)率先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234
(二)同人民民主国家积极开展建交活动 236
(三)参与谈判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 237
三、同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 242
(一)与缅甸建交及处理国民党残余部队逃缅问题 242
(二)与印度建交及在西藏问题上的斗争 243
(三)与印尼建交及其三届内阁的不同对华政策 244
(四)与亚洲其他民族独立国家的建交 245
四、灵活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种建交程序和方式 245
(一)与西欧北欧五国建立外交关系 245
(二)与英国和荷兰建立半外交关系 250
(三)对美国外交试探作出的回应 252
第十一章 及时构建加强国防的军事体系 259
一、军队正规化和加强国防建设极为迫切 259
(一)统一建制是适应战争形势的必然要求 259
(二)巩固国防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保障 261
二、从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发展 262
(一)率先建立人民空军 262
(二)积极发展人民海军 264
(三)陆续组建特殊兵种 266
三、把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放到战略地位 267
(一)狠抓正规化军事院校的新建和改建 267
(二)搞好文化教育和军事为主的正规化训练 269
四、为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拓展最佳途径 272
(一)从购买入手尽快缩短武器装备形成新战斗力的周期 272
(二)从仿制起步尽力缩小与西方军事强国的差距 273
五、聘请苏联军事人员帮助进行培训工作 275
(一)军队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提高掌握新式武器装备的能力 275
(二)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对帮助军队提高素质作出重要贡献 275
第十二章 勇于应对头号军事强国的战争挑衅 279
一、高度警惕外部敌人的入侵 279
(一)朝鲜内战的由来及其对我国的重大影响 279
(二)严厉谴责美国对朝鲜和我国台湾的侵略 282
(三)主持组建东北边防军以防战火蔓延境内 284
二、肩负抗美援朝战略谋划和具体指导的重任 286
(一)协同毛泽东作出派兵抗美援朝重大决策 286
(二)受命指挥朝鲜境内中朝苏部队协同作战 291
(三)由协助毛泽东到全权指导志愿军的作战 293
三、切实做好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 295
(一)及早确定后勤保障立足于国内供应 295
(二)不断改革并尽快完善后勤保障体制 297
(三)精心安排切合实战需要的物资保障 298
第十三章 力争公平合理地以谈判结束朝鲜战争 302
一、审时度势开展朝鲜停战谈判 302
(一)派特使在联合国呼吁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302
(二)果断拒绝美国争取喘息时间的停战建议 304
(三)抓住有利时机同意举行朝鲜停战谈判 308
二、精心指导朝鲜停战谈判的斗争 309
(一)主持制定朝中方面参加停战谈判的谋略 309
(二)坚持停战谈判兼有军事与政治双重性质 311
(三)坚持以实际接触线作为军事分界线依据 313
三、周密制定谈判遣返战俘问题的方案 314
(一)坚持战俘全部遣返的根本原则 314
(二)对遣返时间和方法作适当让步 317
四、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 319
(一)迫使美韩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319
(二)保卫新中国安全的历史丰碑 320
第十四章 高度重视人才是立国兴邦的必要条件 323
一、人才短缺是制约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323
(一)各个方面建设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持 323
(二)长治久安需要有学识会管理的专门人才 324
二、大力争取一切有用人才为新中国服务 325
(一)解放前夕发生在资源委员会的人才争夺战 325
(二)科教文卫各界广泛开展争夺人才的机智斗争 329
三、合理使用现有的各类人才 332
(一)给知名专家学者委以重任 332
(二)对原有公教人员量才录用 335
四、人才培养有赖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337
(一)发展教育事业是加快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337
(二)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与教育改革结合进行 338
(三)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艰巨复杂系统工程 338
(四)发展教育事业需着眼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341
第三编 周恩来与开国任务的完成及经验 347
第十五章 巩固执政地位必须切实造福于民 347
一、全面构建赖以执政的权力体系 347
(一)执政地位要有恰当的执政方式 347
(二)作出确立执政地位的组织决策 348
(三)民主党派均表示接受中共领导 349
二、奠定支持执政的广泛群众基础 351
(一)完成土改巩固了工农联盟 351
(二)安排就业稳住了阶级队伍 351
(三)抗洪救灾密切了党群关系 352
(四)防疫治病更加赢得了民心 355
三、大力创造有利执政的外部环境 358
(一)外交活动打破了美国孤立新中国的阴谋 358
(二)军事斗争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野心 359
第十六章 发展国民经济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62
一、旧中国留下的国民经济衰败不堪 362
(一)工业落后结构畸形 362
(二)以农立国仍难温饱 364
(三)交通运输严重破坏 364
二、国民经济在改组中全面恢复和发展 365
(一)工交农业达到历史高峰 365
(二)财经状况得到根本好转 368
(三)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368
(四)生产构成起了很大变化 369
(五)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 369
三、贯彻执行《共同纲领》实现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 370
(一)进行破旧立新务必抓准中心任务 370
(二)处理社会矛盾务必分清主次缓急 373
(三)实施社会改革务必有利发展生产 385
第十七章 抓好干部队伍必须从严惩治腐败 390
一、清醒预见“可能腐败”的极大危险 390
(一)胜利前夕敲响警钟 390
(二)中央领导带头弘扬正气 391
二、着力提高“不想腐败”的思想素质 393
(一)狠抓根本搞好党性教育 393
(二)学习理论增强拒腐能力 394
三、着力营造“不敢腐败”的威慑氛围 396
(一)处理昏官促使全党警觉 396
(二)开展整党进行全面清理 398
(三)严惩贪官制止腐败蔓延 401
四、着力形成“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 402
(一)建立机构加强纪检工作 402
(二)党政共管两套机构合作 403
(三)依靠群众搞好舆论监督 405
(四)总结经验不断健全制度 407
主要参考书目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