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国学”的概念及其使用 1
二、本书的宗旨与范围 3
三、学习国学的方法 3
第一编 经学 7
绪言 7
一、经·圣·道 7
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9
三、“师法”与“家法” 10
四、经学的文化影响 11
第一章 历代经学概说 17
一、春秋战国经学 17
二、汉代经学 20
三、魏晋南北朝经学 28
四、隋唐经学 31
五、宋元明经学 32
六、清代经学 35
第二章 十三经概说 41
一、十三经总论 41
二、《周易》 43
三、《尚书》 51
四、《诗经》 56
五、《周礼》 63
六、《仪礼》 67
七、《礼记》 70
八、《左传》 73
九、《公羊传》 77
十、《穀梁传》 80
十一、《论语》 83
十二、《孝经》 85
十三、《尔雅》 88
十四、《孟子》 89
第三章 经学要籍解题 93
第二编 史学 115
绪言 115
一、“史官”与“史官文化” 115
二、读史的方法 117
第一章 历代史学概说 119
一、先秦两汉史学 119
二、魏晋南北朝史学 122
三、隋唐五代史学 124
四、宋辽金元史学 126
五、明清史学 127
第二章 史书概说 130
一、史书总论 130
二、《史记》 134
三、《汉书》 142
四、《后汉书》 145
五、《三国志》 148
六、《晋书》 150
七、《宋书》 152
八、《南齐书》 153
九、《梁书》、《陈书》 155
十、《魏书》 156
十一、《北齐书》 158
十二、《周书》 159
十三、《隋书》 160
十四、《南史》、《北史》 161
十五、《旧唐书》 163
十六、《新唐书》 165
十七、《旧五代史》 167
十八、《新五代史》 168
十九、《宋史》 169
二十、《辽史》 171
二十一、《金史》 172
二十二、《元史》 173
二十三、《明史》 175
二十四、《清史稿》 176
二十五、《资治通鉴》 178
二十六、《通鉴纪事本末》 180
二十七、《宋史纪事本末》 181
二十八、《明史纪事本末》 182
二十九、《左传纪事本末》 182
三十、《通典》 183
三十一、《通志》 184
三十二、《文献通考》 186
三十三、《史通》 187
三十四、《读通鉴论》 189
三十五、《文史通义》 190
三十六、《十七史商榷》 191
三十七、《廿二史箚记》 192
三十八、《廿二史考异》 193
三十九、《考信录》 194
第三编 子学 199
绪言 199
一、子学的渊源 199
二、子学文献及其真伪问题 201
三、子学的主要内容 202
第一章 先秦诸子概说 205
一、先秦诸子总论 205
二、孔子 209
三、子思 218
四、孟子 219
五、荀子 223
六、墨子 227
七、老子 232
八、庄子 237
九、管子 243
十、商鞅 246
十一、韩非 248
十二、孙武 251
十三、孙膑 254
十四、邹衍 255
十五、公孙龙 256
第二章 魏晋玄学概说 259
一、玄学总论 259
二、何晏 262
三、王弼 263
四、阮籍 265
五、嵇康 266
六、郭象 267
第三章 宋明理学概说 269
一、宋明理学总论 269
二、周敦颐 272
三、邵雍 274
四、张载 275
五、二程 276
六、朱熹 278
七、陆九渊 282
八、王阳明 284
第四编 文学 291
绪言 291
一、文学的范围与分类 291
二、文学的功用 292
三、文学的雅与俗 293
四、文学的鉴赏 294
第一章 诗 295
一、诗的体制 295
二、历代诗歌概说 296
第二章 词 308
一、词的体制 308
二、历代词概说 309
第三章 散曲 315
一、散曲的体制 315
二、历代散曲概说 316
第四章 散文 319
一、散文的范围与分类 319
二、历代散文概说 319
第五章 戏曲 327
一、戏曲的基本特征 327
二、历代戏曲概说 328
第六章 小说 335
一、古典小说的基本特征 335
二、历代小说概说 335
第七章 文学要籍解题 342
主要参考书目 356
后记 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