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504
第三部分 临床医学 504
第一篇 诊断学基础 504
第一章 常见症状 504
第一节 发热 504
第二节 头痛 506
第三节 昏迷 507
第四节 惊厥 508
第五节 眩晕 508
第六节 咳嗽与咳痰 509
第七节 咯血 510
第八节 呼吸困难 511
第九节 胸痛 512
第十节 心悸 513
第十一节 腹痛 513
第十二节 恶心与呕吐 515
第十三节 腹泻 516
第十四节 黄疸 517
第十五节 呕血与便血 519
第十六节 血尿 521
第十七节 水肿 521
第二章 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523
第一节 问诊 523
第二节 体格检查 524
第三章 辅助检查 553
实验室诊断 553
第二篇 常见内科疾病 562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562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562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 563
第三节 慢性支气管炎 564
第四节 阻塞性肺气肿 565
第五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566
第六节 支气管哮喘 569
第七节 肺炎 572
第八节 肺结核 575
第九节 结核性胸膜炎 579
第十节 自发性气胸 580
第十一节 呼吸衰竭 581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585
第一节 心脏瓣膜疾病 585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 588
第三节 高血压病 590
第四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94
第五节 心律失常 600
第六节 病毒性心肌炎 606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608
第一节 胃炎 608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610
第三节 肝硬化 615
第四节 肝性脑病 619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621
第一节 肾盂肾炎 621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624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625
第五章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628
第一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 628
第二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629
第三节 糖尿病 632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 636
第一节 脑出血 636
第二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638
第三节 脑梗死 640
第四节 癫痫 643
第七章 造血系统疾病 646
第一节 贫血 646
第二节 白血病 652
第八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660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 660
第二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663
第三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666
第四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 667
第五节 中暑 669
第六节 淹溺 670
第七节 电击伤 671
第九章 风湿性疾病 672
第十章 精神疾病 674
第三篇 常见外科疾病 676
第一章 普通外科疾病 676
第一节 休克 676
第二节 外科感染 679
第三节 损伤 685
第四节 甲状腺疾病 691
第五节 乳房疾病 692
第六节 腹外疝 695
第七节 胃十二指肠疾病 697
第八节 急性肠梗阻 701
第九节 急性阑尾炎 705
第十节 急性腹膜炎 708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 710
第十二节 结肠癌和直肠癌 714
第十三节 肝脏疾病 717
第十四节 胆道疾病 719
第二章 神经外科疾病 724
第一节 颅脑损伤 724
第二节 颅内压增高 730
第三章 胸部外科疾病 732
第一节 肋骨骨折 732
第二节 损伤性气胸 733
第三节 损伤性血胸 735
第四节 肺癌 736
第五节 食管癌 738
第四章 泌尿外科疾病 739
第一节 肾损伤 739
第二节 膀胱损伤 742
第三节 尿道损伤 743
第四节 肾及输尿管结石 744
第五节 膀胱结石 747
第六节 尿道结石 748
第七节 前列腺增生症 748
第五章 骨外科疾病 751
第一节 骨折 751
第二节 关节 脱位 762
第三节 骨与关节 化脓性感染 763
第四篇 常见妇产科疾病 768
第一章 妇科病史及检查 768
第一节 妇科病史 768
第二节 体格检查 769
第二章 妊娠病理 771
第一节 流产 771
第二节 异位妊娠 775
第三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780
第四节 前置胎盘 786
第五节 胎盘早期剥离 788
第三章 分娩期并发症 791
第一节 产后出血 791
第二节 胎儿窘迫 794
第三节 子宫破裂 796
第四节 新生儿窒息 797
第四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800
第一节 阴道炎 800
第二节 宫颈炎 803
第三节 盆腔炎 806
第五章 女性生殖器肿瘤 808
第一节 子宫肌瘤 808
第二节 子宫颈癌 810
第三节 子宫内膜癌 813
第四节 卵巢肿瘤 814
第六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817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817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 819
第五篇 常见儿科疾病 821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821
第一节 儿科学的范围 821
第二节 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821
第三节 生长发育 822
第四节 婴儿营养与喂养 825
第五节 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 829
第六节 小儿液体疗法 833
第二章 营养缺乏性疾病 836
第一节 营养不良 836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838
第三节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841
第三章 新生儿和新生儿期疾病 842
第一节 正常足月儿的特点及护理 842
第二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844
第三节 新生儿肺炎 846
第四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847
第五节 新生儿黄疸 848
第六节 新生儿败血症 850
第四章 消化系统疾病 851
第一节 口炎 851
第二节 小儿腹泻病 852
第五章 呼吸系统疾病 859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859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 861
第三节 肺炎 862
第六章 循环系统疾病 866
第一节 室间隔缺损 866
第二节 房间隔缺损 867
第三节 动脉导管未闭 868
第四节 法洛四联症 869
第七章 神经系统疾病 870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 870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873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875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875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878
第六篇 常见传染病 882
第一章 病毒性疾病 882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882
第二节 麻疹 883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885
第四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887
第五节 病毒性肝炎 890
第六节 狂犬病 895
第七节 艾滋病 896
第八节 水痘 898
第二章 细菌性传染病 899
第一节 细菌性痢疾 899
第二节 霍乱 901
第三节 伤寒 903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04
第五节 鼠疫 906
第六节 炭疽 908
第三章 螺旋体感染 910
钩端螺旋体病 910
第四章 寄生虫病 916
第一节 阿米巴病 916
第二节 血吸虫病 919
第三节 绦虫病 921
第四节 蛔虫病 922
第七篇 五官科常见疾病 924
第一章 眼科常见疾病 924
第一节 眼睑疾病 924
第二节 泪器疾病 925
第三节 结膜疾病 927
第四节 角膜疾病 929
第五节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931
第六节 晶状体疾病 932
第七节 青光眼 934
第八节 屈光不正 937
第九节 眼外肌病与弱视 939
第十节 眼外伤 941
第二章 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 942
第一节 鼻部疾病 942
第二节 咽部疾病 948
第三节 喉部疾病 953
第四节 呼吸道异物与食管疾病 958
第五节 耳部疾病 960
第八篇 常用护理技术及急诊的急救技术 966
第一章 常用护理技术 966
第一节 注射技术 966
第二节 各种皮肤试验法 969
第三节 灌肠术 971
第四节 导尿术 971
第五节 洗胃 972
第六节 吸氧 972
第七节 吸痰 972
第八节 冷和热的应用 973
第二章 基本急救技术 975
第一节 复苏 975
第二节 包扎、止血及搬运 977
第三节 洗胃术 979
第四节 清创术 980
第四部分 中医学概要 982
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982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98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82
第二节 五行学说 984
第二章 人体结构和功能 986
第一节 脏腑 987
第二节 经络 997
第三节 气、血、津液 1001
第三章 发病原理和致病因素 1004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004
第二节 致病因素 1004
第四章 防治原则 1011
第一节 预防原则 1011
第二节 治疗原则 1012
第二篇 中医诊断学概要 1015
第一章 诊察方法和辨证纲领 1015
第一节 诊察方法——四诊 1015
第二节 辨证纲领——八纲 1025
第二章 辨证施治 1030
第一节 脏腑病辨证与施治 1030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与施治 1041
第三篇 中药学概要 1044
第一章 中药基本知识 1044
第一节 中药的采收与贮藏 1044
第二节 中药的炮制 1044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1046
第四节 中药的应用 1048
第二章 常用中药 1049
第一节 解表药 1049
第二节 清热药 1054
第三节 泻下药 1060
第四节 祛风湿药 1061
第五节 芳香化湿药 1063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1064
第七节 温里药 1066
第八节 理气药 1067
第九节 消导药 1069
第十节 活血祛瘀药 1071
第十一节 止血药 1074
第十二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1076
第十三节 安神药 1079
第十四节 平肝息风药 1080
第十五节 开窍药 1083
第十六节 补益药 1084
第十七节 收涩药 1090
第十八节 驱虫药 1092
第十九节 外用药 1093
第二十节 抗肿瘤药 1093
第四篇 方剂学概要 1095
第一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 1095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 1095
第二节 方剂的变化规律 1096
第三节 常用剂型(制剂) 1096
第二章 常用方剂 1097
第一节 解表剂 1097
第二节 清热剂 1100
第三节 和解剂 1103
第四节 温里剂 1104
第五节 泻下方 1106
第六节 祛风湿剂 1107
第七节 祛湿剂 1108
第八节 祛痰剂 1110
第九节 润燥剂 1111
第十节 理气剂 1112
第十一节 理血剂 1114
第十二节 补益剂 1116
第十三节 消导剂 1119
第十四节 安神剂 1120
第十五节 治风剂 1121
第十六节 固涩剂 1123
第十七节 开窍剂 1124
第十八节 驱虫剂 1126
第十九节 痈疡剂 1127
第五篇 针灸学概要 1128
第一章 腧穴概述 1128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1131
第一节 十二经脉 1131
第二节 督任脉和奇穴 1143
第三章 刺灸法 1147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147
第二节 灸法 1152
第六篇 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 1155
第一章 内科病证 1155
第一节 感冒 1155
第二节 咳嗽 1156
第三节 气喘 1158
第四节 心悸 1160
第五节 眩晕 1162
第六节 胃痛 1163
第七节 腹泻 1165
第八节 黄疸 1167
第九节 水肿 1169
第十节 消渴 1171
第十一节 痹病 1172
第二章 妇科病症 1174
第一节 月经不调 1174
第二节 月经先期 1174
第三节 月经后期 1175
第四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1176
第五节 月经过多 1176
第六节 月经过少 1177
第七节 痛经 1177
第八节 带下 1179
第三章 骨伤科病证 1180
第一节 骨折概论 1180
第二节 伤筋概论 1184
第四章 儿科病证 1185
第一节 麻疹 1185
第二节 疳积 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