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针灸 2
第一章 经络学说的概论 2
第二章 十四经主治功能表 7
第三章 腧穴总论 9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 9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9
第三节 特定穴的的意义 11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12
第四章 经络腧穴各论 15
第一节 十二经脉 15
一、手太阴肺经 15
二、手阳明大肠经 17
三、足阳明胃经 22
四、足太阴脾经 29
五、手少阴心经 32
六、手太阳小肠经 34
七、足太阳膀胱经 38
八、足少阴肾经 48
九、手厥阴心包经 50
十、手少阳三焦经 52
十一、足少阳胆经 56
十二、足厥阴肝经 61
第二节 奇经八脉 63
第五章 治疗各论 76
第一节 中风 76
第二节 眩晕(附:高血压) 78
第三节 头痛(附:三叉神经痛) 79
第四节 面瘫 81
第五节 痹证 82
第六节 腰痛 83
第七节 胁痛 84
第八节 痿证 85
第九节 痫证 86
第十节 癫证 86
第十一节 不寐 88
第十二节 脏躁 88
第十三节 惊悸、怔忡 89
第六章 针灸选经配穴理论及方法 91
第七章 针灸“对穴”及其临床应用 94
第一节“对穴”的涵义、由来 94
第二节“对穴”的特点 94
第三节“对穴”的理论根据 94
第八章 耳穴的应用 104
第一节 耳穴止痛的取穴原则 104
第二节 常用耳穴治疗方法 104
一、耳穴针刺法 104
二、耳穴电针法 105
三、耳穴埋针法 105
四、耳穴贴压法 106
五、耳穴刺血疗法 107
六、耳穴按摩法 107
第三节 常见疼痛的耳穴疗法 110
一、头痛 110
二、牙痛 110
三、三叉神经痛 110
四、胃痛 110
五、落枕 110
六、扭挫伤 111
七、肩周炎 111
八、坐骨神经痛 111
九、腰肌劳损 111
十、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 111
十一、颈椎病 111
十二、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胸痛) 112
十三、足跟痛 112
十四、红斑肢痛症 112
十五、胆石症(胆绞痛) 112
十六、痛经 112
十七、小儿胃肠痉挛(胃肠绞痛) 112
十八、肾绞痛 112
第四节 穴位止痛法(纲要) 112
一、针灸止痛的原理 112
二、止痛腧穴归纳及选穴处方规律 113
三、治痛处方组成规律 113
四、常见痛证的治疗 113
五、特种针具止痛法 113
六、常见疼痛类疾病的治疗 113
七、疼痛理论的原则 114
八、常见痛症的治疗 114
第二部分 按摩 126
第一章 按摩起源、形成、发展 126
第一节 按摩术的起源 126
第二节 按摩术的形成 126
第三节 按摩术的发展 127
第二章 人体骨骼肌肉解剖 128
第一节 人体各部位名称 128
一、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 128
二、体表标志 128
第二节 骨骼关节结构知识 129
一、骨的构造 129
二、关节结构知识 132
三、各部位关节结构 133
第三节 肌肉结构知识 135
一、结构特证 135
二、肌组织的分类 135
三、使下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 139
四、使脊柱屈的肌群 141
五、头肌 141
第三章 按摩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142
第一节 按摩的实施 142
第二节 按摩对各系统的作用 142
第四章 按摩师的职业道德 144
第一节 职业道德 144
第二节 按摩师的职业道德 144
第三节 服务程序 145
第五章 按摩的禁忌症 146
第六章 按摩的专业知识 147
第一节 脏腑经脉知识 147
第二节 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 148
第三节 30个常用穴位 149
第四节 15种按摩手法 154
一、推法 154
二、拿法 156
三、按法 157
四、点法 158
五、拨法 158
六、摩法 159
七、揉法 160
八、搓法 160
九、理法 161
十、抖法 161
十一、颤法 162
十二、拍法 163
十三、叩法 163
十四、击法 164
十五、啄法 165
第七章 初级按摩师技能要求 166
第一节 望诊的初步知识 166
一、望神 166
二、望色 166
三、望形态 167
第二节 意外情况的处置 167
一、溺水 168
二、触电 168
三、中暑 168
四、煤气中毒 169
五、骨折 169
六、心绞痛 169
七、人工呼吸法简介及注意事项 169
八、胸外心脏按摩术 170
第三节 常见软组织损伤检查与诊断 171
第八章 按摩的技能 175
第一节十五种手法的应用 175
一、运动疲劳 175
二、精神疲劳 175
三、肢节疲劳 176
四、周身乏力 176
五、头昏背痛 177
第二节 常见软组织损伤的按摩方法 177
一、肩周炎(五十肩) 177
二、落枕 178
三、腰腿痛 178
四、足跟痛 179
五、踝关节扭伤 180
第三节 全身按摩施术 180
一、头面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81
二、胸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84
三、腹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84
四、下肢前部保健按摩程序 186
五、背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87
六、腰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88
七、下肢后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90
八、上肢部保健按摩施术程序 191
九、中医全身保健按摩步骤 192
第三部分 国方足道 194
第一章 概论 194
第一节 什么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194
第二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起源 195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发展概况 197
第二章 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199
第一节 神经系统 199
第二节 神经调节 201
一、神经调节 202
二、体液调节 202
三、局部器官 203
第三节 反射活动 203
一、感受器 203
二、传入神经 204
三、神经中枢 204
四、传出神经及效应器 205
第三章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机理探讨 207
第一节 促进循环作用 207
第二节 神经反射作用 210
第三节 心理治疗作用 214
第四章 反射区的位置和应用手法 217
第五章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应用 250
第一节 用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诊断疾病 250
第二节 用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治疗疾病 252
第三节 运用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进行自我保健 259
第六章 常见病症的治疗 265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 265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267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病 268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268
第五节 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69
第六节 生殖系统疾病 269
第七节 神经系统疾病 270
第八节 运动系统疾病 271
第九节 皮肤病 273
第十节 肿瘤 273
第十一节 眼耳鼻喉疾病 274
第十二节 急救 275
第十三节 对症治疗 275
第七章 泡脚-中药泡足能去百病 276
第一节 常用的中草药、使用器具、注意事项 276
第二节 泡脚治病的优点 277
第三节 内科疾病 279
第四节 外科疾病 295
第五节 妇产科疾病 299
第六节 男科疾病 304
第七节 儿科疾病 307
第八节 皮肤科疾病 309
第九节 五官科疾病 313
第十节 保健美容方 316
第四部分 刮痧 318
第一章 概述 318
第一节 刮痧的注意事项 319
第二节 刮痧疗法禁忌证 320
第二章 国方全息刮痧诊疗 321
第一节 综述 321
第二节 痧症操作的分类 324
一、刮痧 324
二、扯痧 324
三、揪痧 325
四、放痧 325
五、挤痧 326
第三节 如何提高刮痧的疗效 326
第三章 刮痧治疗各论 328
第一节 消化系统疾病 328
第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 330
第五部分 拔罐 331
第一章 拔罐疗法 331
第二章 注意事项 336
第三章 拔罐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338
第六部分 小针刀 340
第一章 概述 340
第二章 损伤的各种学说 342
第一节 无菌性炎症学说 342
第二节 痹症学说 342
第三节 筋出槽学说 343
第四节 激发中心学说 344
第五节 气滞血瘀学说 344
第六节 肌筋紧张学说 344
第七节 筋膜间室综合症学说 345
第八节 骨性纤维管卡压综合症学说 345
第九节 动态平衡失调的理论 346
第三章 慢性损伤治疗法 347
第一节 封闭疗法 347
第二节 物理疗法 347
第三节 激光疗法 348
第四节 手法疗法 348
第五节 针刺疗法 349
第六节 化学疗法 349
第七节 中药疗法 349
第八节 手术疗法 349
第九节 小针刀疗法 350
第十节 小针刀疗法适用症 351
第十一节 小针刀刺疗法 351
第四章 小针刀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53
第一节 进针四步规程 353
第二节 小针刀手术八法 354
第三节 小针刀的手术入路 355
第四节 小针刀手术时的针感 356
第五节 小针刀的进针刀方法 357
第六节 晕针的预防和处理 358
第七节 小针刀手术的无菌操作规程 359
第八节 注意事项 359
第五章 各种慢性损伤治疗 361
第一节 项背慢性软组织损伤 361
一、项韧带损伤 361
二、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362
三、肩胛提肌损伤 363
四、头夹肌劳损 365
五、菱形肌损伤 366
第二节 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 367
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367
二、棘间韧带损伤 369
三、腰段棘上韧带损伤 370
第三节 上肢慢性软组织损伤 371
一、肩周炎 371
二、冈上肌损伤 373
三、冈下肌损伤 375
四、三角肌滑囊炎 376
五、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377
六、尺骨鹰嘴滑囊炎 378
七、肱骨内上踝炎 379
八、肱骨外上踝炎 380
九、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381
十、屈指肌腱鞘炎 383
第四节 下肢慢性软组织损伤 384
一、臀中肌损伤 384
二、髌韧带损伤 386
三、髌骨软化症 387
四、髌下滑囊炎 390
五、跟骨骨刺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