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制度与文化结构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令战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307118287
  • 页数:194 页
图书介绍:自大学诞生以来,教学自由就是保障学术创新成为可能的中心价值和条件。从观念到制度,教学自由已被确立为大学的基本价值观。民国时期是我国真正接受和践行西方教学自由权观念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涌现出了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郭秉文、陈垣等大教育家和王国维、陈寅恪、胡适、梁漱溟等教学大师,培育出了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大家和何炳棣、杨联升、任继愈、季羡林等文化大师。本书认为民国大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当时教育学人对“教学自由”理念的传播及信守,教员聘任、招生自主、课程设置自由等制度的构建密不可分。本书的研究对我国教学自由权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性人才的培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导论 1

一、问题的由来 1

二、研究现状 5

三、教学自由权概念界定 13

第一章 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思想的缘起与发展 18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学自由权思想概述 18

一、中国古代教学自由权观念存否的争论 18

二、中国官私之学与教学自由 21

三、中国古代教学自由权观念缺失的原因 31

第二节 教学自由权观念传入中国的前奏 38

一、第一轮“西学东渐”与西方高等教育的初步介绍 39

二、“知识—技术”观念下的西方高等教育思想的传播 40

三、“知识—政治”观念下的中西高等教育思想的交流 45

四、清末思想家们对教学自由权的模糊感知 54

第三节 德国古典教学自由权观念在中国的引入及整合 59

一、德国大学教学自由观兴起的历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59

二、中国学人对德国大学教学自由观的接纳与解读 64

第二章 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制度创设 68

第一节 民国时期现代大学的创建与教学自由 68

一、大学与教学自由的关系 68

二、民国时期现代大学的创建与教学自由 72

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法律规制 75

一、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宪法保障 75

二、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法律规定 76

第三节 教育独立运动及其发轫的制度创设 81

一、民国时期教育独立运动概述 81

二、“教育独立思潮”下的制度创设及践行 84

第四节 民国时期“教授治校”制度的创设与确立 86

一、教授治校与教学自由权概述 86

二、民国时期教授治校的创设 88

三、“教授治校”制度的推广与确立 93

第三章 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权利向度 101

第一节 教师聘任自由权 101

一、民国前期大学教师招聘自由权及其法律规定 101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师招聘自由权及其实施状况 105

第二节 招生自由权 106

一、自主招生阶段的教学自由权及其实施状况 107

二、计划和多元招生阶段的招生自由权及其实施状况 109

第三节 课程设置自由权 110

一、民国前期的课程设置自由权状况 110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课程设置自由权状况 112

第四节 学位授予自由权 116

一、学位制度概述及其与教学自由的关系 116

二、民国时期学位授予自由权概况 118

第四章 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运行及限度 123

第一节 民国时期大学教师待遇与教学自由权 123

一、民国时期大学教师待遇的法律规定 123

二、国立大学教师待遇状况与教学自由权 127

三、私立及教会大学教师待遇状况与教学自由权 131

第二节 民国时期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学自由 136

一、民国时期大学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学自由权 136

二、民国时期大学教师考核制度与教学自由权 139

第三节 国家控制与教学自由权 142

一、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概述 142

二、民国时期政党政治与教学自由权 145

三、民国时期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148

第五章 现代启示 152

第一节 历史机遇与教学自由权的发展 152

一、大学职能多元化与教学自由权独立价值的维系 152

二、中国发展策略转变与教学自由权的发展机遇 155

第二节 加强教学自由权意识的培养 158

一、大学教师学术理性的培养 158

二、大学校长教育家精神的培育 162

三、教育学人自由教育观念的树立 166

第三节 加强教学自由权的制度建设 170

一、加强私立(民办)大学的建设,促进教学自由的实现 170

二、加强对教学自由、大学自治的权利救济建设 171

三、教学自由权制度的建立必须同校情、国情相联系 173

第四节 处理好教学自由权与其他价值理念的关系 177

一、社会各界应营造有利于教学自由的大气候 177

二、实现国家控制与大学自治的平衡 179

三、“知识本位”与人才培养观念的结合 180

参考文献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