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3
第一章 绪言 3
第一节 中药与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3
一、中药相关概念 4
二、中药学相关二级学科概念 5
第二节 中药的发展简史 6
一、秦汉南北朝时期 7
二、隋唐时期 8
三、明清时期 9
四、近现代 10
第二章 中药的作用与功效 12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12
一、中药的治疗作用 12
二、中药的不良作用 13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13
一、功效与主治 13
二、功效的分类 15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18
第一节 四气 18
一、基本含义 19
二、认知依据 19
三、表达作用 20
四、临床意义 20
第二节 五味 21
一、含义及认知 21
二、作用特点 22
三、气味关联 23
第三节 归经 23
一、基本含义 24
二、认知依据 24
三、临床意义 24
第四节 升降浮沉 25
一、含义及认知 25
二、表达作用 26
三、影响因素及意义 26
四、与性味的关系 27
第四章 中药的品质要素 28
第一节 中药的品种 28
一、基本含义 28
二、对中药效应的影响 28
第二节 中药的产地 29
一、道地药材含义 29
二、代表道地药材 30
三、道地药材变迁及多道地性 30
第三节 中药的采收 30
一、植物药的采收 30
二、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31
第四节 中药的炮制 31
一、基本含义 32
二、炮制目的 32
三、炮制方法 33
第五节 中药的贮存 34
一、贮存对效应的影响 34
二、常见贮存方法 35
第五章 中药的合理应用 36
第一节 中药配伍 36
一、配伍的含义 36
二、配伍关系及其含义 36
三、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 37
第二节 中药的安全用药警戒 37
一、中药的毒性 38
二、用药禁忌 40
第三节 中药的剂量 42
一、剂量和计量 42
二、影响剂量的因素 42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 44
一、煎煮方法 44
二、服药方法 45
各论 49
第六章 解表药 49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50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59
第七章 清热药 70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71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76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82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86
第五节 清虚热药 102
第八章 泻下药 109
第一节 攻下药 110
第二节 润下药 113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115
第九章 祛风湿药 120
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 121
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 125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129
第十章 化湿药 133
第十一章 利水渗湿药 140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141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144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151
第十二章 温里药 155
第十三章 理气药 163
第十四章 消食药 174
第十五章 驱虫药 179
第十六章 止血药 184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185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189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193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195
第十七章 活血化瘀药 199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200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205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211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214
第十八章 化痰药 219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220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224
第十九章 止咳平喘药 234
第二十章 安神药 242
第二十一章 平肝潜阳药 250
第二十二章 息风止痉药 257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266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271
第一节 补气药 272
第二节 补血药 280
第三节 补阴药 284
第四节 补阳药 293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307
第一节 收敛止汗药 308
第二节 涩肠止泻药 309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313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320
第二十七章 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 323
索引 332
中药中文名索引 332
中药拉丁名索引 338
参考书目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