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回顾 12
第一节 引言 12
第二节 西方诗学研究回顾 13
第三节 中国诗学的定位——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17
第四节 西方诗学的共性与中国诗学的共性 18
第五节 西方诗学的差异与中国诗学的差异 19
第六节 中西诗学系统所依赖的宇宙论范式:柏拉图与孔子 20
第七节 中国的意象说与西方的文本层次说 23
第八节 当代中国比较诗学的研究现状 24
第二章 认知诗学研究的理论分野及发展动向 36
第一节 引言 36
第二节 认知诗学的开端——Tsur的认知诗学理论 38
第三节 认知诗学的发展——Stockwell的认知诗学理论 40
第四节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诗学——Pilkington的认知诗学理论 43
第五节 认知诗学的理论多样性、复杂性及面临的挑战 47
第三章 诗体语篇声律审美感质的认知诗学解读——以中国传统对联为例 52
第一节 引言 52
第二节 文献回顾 53
第三节 联律美感的认知解析 54
第四章 “意象性”与“象似性”——中英传统诗歌的形义融合 67
第一节 引言 67
第二节 象似性 68
第三节 象似性解读 78
第五章 唐朝边塞诗中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 82
第一节 引言 82
第二节 概念整合理论 84
第三节 唐朝边塞诗及意象 86
第四节 实例分析 89
第六章 盛唐时期浪漫派诗歌英译文本中意象的认知诗学分析 100
第一节 引言 100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理论框架 101
第三节 诗歌英译的意象—图式分析 102
第四节 《江雪》及其英译文的分析 117
第五节 诗歌创作和译者的认知模拟过程 123
第七章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李贺与济慈诗歌审美意蕴的对比分析 128
第一节 引言 128
第二节 理论简述 129
第三节 李贺与济慈简述 132
第四节 李贺诗歌文本审美意蕴的概念整合阐释 134
第五节 济慈诗歌文本审美意蕴的概念整合阐释 143
第八章 《恩底弥翁》亚世界的文内交融与文间并存 160
第一节 引言 160
第二节 概念澄清 161
第三节 并存的亚世界 164
第四节 交融的亚世界 168
第五节 开放的亚世界 172
第九章 诗画语言:认知诗学视角下李白和白居易《王昭君二首》的多模态解读 176
第一节 引言 176
第二节 理论概貌及文献综述 176
第三节 认知诗学视角下李白和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中诗画语言的多模态分析 180
结语 193
致谢 199
参考文献 201
附录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