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高级中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0046551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在来自全国各大师范院校具有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名师作为图书编委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本书在囊括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年各地真题最基本、最重要的考点着手,参照当前考情精心编写而成的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 2

第一章汉语言基础知识 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

考点聚焦 2

第一节古代汉语 2

考点梳理 2

一、古代汉语基本概念 2

(一)“六书” 2

(二)象形字 2

(三)指事字 3

(四)会意字 3

(五)形声字 3

二、古代汉语基本原理 3

(一)通假字 3

(二)词类活用 4

(三)古今异义 6

(四)常见文言虚词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7

(五)文言句式的语法功能和意义 14

第二节现代汉语 18

考点梳理 18

一、现代汉语基本原理 18

(一)现代汉语的特点 18

(二)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18

(三)词汇的发展变化途径 19

二、现代汉语基本知识 19

(一)词汇 19

(二)句子 23

(三)修辞 28

(四)标点符号 31

第三节文学基本常识 32

考点梳理 32

一、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32

(一)先秦诸子散文 32

(二)诗歌 33

(三)戏剧 36

(四)散文 37

(五)小说 38

二、中国现代文学基本常识 38

(一)中国现代诗歌举要 39

(二)中国现代小说举要 39

(三)中国现代散文举要 40

(四)中国现代戏剧举要 40

三、外国文学常识 41

(一)古典文学 41

(二)近代文学 43

(三)现代文学 46

第四节文学基本理论 49

考点梳理 49

一、文学理论基本名词 49

二、文学理论基本原理 50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50

(二)文学四要素的构成 50

(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 51

(四)文学的创作原则 51

(五)文学风格 51

(六)文学流派 52

(七)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 52

(八)文学鉴赏的含义、意义和过程 52

(九)文学批评的性质、作用、标准和原则 52

三、文学文类与文学文体 53

(一)文学文类 53

(二)文学文体 54

四、表达方式 54

(一)记叙 54

(二)描述 54

(三)阐释 55

(四)论辩 55

强化训练 56

第二章阅读鉴赏 5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59

考点聚焦 59

第一节古代诗词曲阅读 59

考点梳理 59

一、古代诗词曲基础知识 59

(一)诗 59

(二)词 60

(三)曲 61

二、古代诗词曲鉴赏的基本思路 61

三、古代诗词曲题型分类解答技巧 61

(一)“诗眼”型 61

(二)名句赏析型 62

(三)表达技巧型 62

(四)语言特色型 64

(五)情感赏析型 64

四、古代诗词主题分类 64

(一)爱情诗 65

(二)讽刺诗 65

(三)哲理诗 65

(四)送别诗 65

(五)记行诗 65

(六)边塞诗 65

(七)咏史诗 65

(八)咏物诗 65

(九)咏怀诗 66

(十)怀古诗 66

第二节文言文阅读 66

考点梳理 66

一、文言文阅读题解答要领 66

二、文言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66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67

(二)文言翻译的方法 67

三、文段要点的归纳和概括 68

(一)归纳概括的原则 68

(二)归纳概括的步骤和方法 68

四、筛选文中信息 71

(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 71

(二)文言信息选题技巧 71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2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 72

考点梳理 72

一、现代文分析与理解 72

(一)文章结构和思路的分析 72

(二)内容要点的归纳 73

(三)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73

(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74

二、现代文品评与鉴赏 74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74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75

强化训练 79

第三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8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86

考点聚焦 86

第一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86

考点梳理 86

一、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基本概念 86

(一)课程和课程论 86

(二)教学和教学论 87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88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90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90

(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91

(三)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91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92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 92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问题分类 92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93

考点梳理 93

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93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 93

(二)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95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概述 95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 95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96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 96

三、普通高中教育语文新课程目标简述 97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 97

(二)语文课程阶段目标 98

第三节语文课程的设计 101

考点梳理 101

一、语文课程标准 102

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 102

三、语文教材的相关问题 103

(一)语文教材的概念 103

(二)语文教材的功能 104

(三)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04

(四)语文教材的设计思想 105

(五)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特点 106

第四节如何有效地使用语文教科书 107

考点梳理 107

一、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高效地利用教科书 108

二、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科书 108

三、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109

四、正确处理教科书与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防止脱离教科书任意拓展 111

强化训练 112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116

第一章教学设计概述 11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16

考点聚焦 116

第一节教学设计内涵与指导思想 116

考点梳理 116

一、教学设计的内涵 116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17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117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117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117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7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17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前提 119

考点梳理 119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119

(一)整体性原则 119

(二)实效性原则 119

(三)可操作性原则 119

二、教学设计的前提 119

(一)理解语文课标理念 119

(二)钻研教材内容 120

(三)了解学生实际 121

强化训练 121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2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22

考点聚焦 122

第一节教学方法的选择 122

考点梳理 122

一、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 122

(一)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122

(二)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123

(三)要依据教学内容 123

(四)要依据教师素质 123

(五)要依据学生特点 123

(六)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123

二、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23

(一)多样性原则 123

(二)综合性原则 124

(三)灵活性原则 124

(四)创造性原则 124

三、一般性教学方法简介 125

(一)讲授法 125

(二)谈话法 126

(三)讨论法 128

(四)练习法 129

四、综合性教学方法简介 129

(一)读议讲练法 129

(二)目标教学法 130

(三)单元教学法 130

(四)导读法 132

(五)情境教学法 132

第二节教学目标设计 133

考点梳理 133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33

(一)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单元目标 133

(二)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133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34

二、设计教学目标的要求 134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34

(二)体现语文学科性质特点 134

(三)适应社会需要 134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135

第三节教学内容的安排 136

考点梳理 136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36

(一)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136

(二)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37

(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137

(四)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38

二、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 139

(一)教学内容要恰当 139

(二)教学内容要充实 139

(三)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139

三、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139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39

(二)确定教学重难点的要求 139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139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 140

考点梳理 140

一、课堂导入 140

(一)课堂导入的含义 140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140

(三)课堂导入的方法 140

二、课堂提问 141

(一)课堂提问的含义 141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141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42

三、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 142

(一)课堂偶发事件的含义 142

(二)课堂偶发事件的特点 142

(三)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教学艺术 143

(四)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143

四、课堂作业 144

(一)作业的含义 144

(二)作业布置的原则 144

(三)作业批改的要求 145

五、课堂结束语 145

(一)课堂结束语的作用 145

(二)结束语设计原则 145

(三)课堂结束语的类型 146

第五节板书设计 147

考点梳理 147

一、板书设计的意义与要求 147

二、板书设计的常用类型 147

三、板书设计的方式方法 150

第六节教案设计 151

考点梳理 151

一、教案设计的类型 151

(一)详细教案、简明教案和微型教案 152

(二)知识型教案、教法型教案和综合型教案 152

二、教案的结构与内容 152

(一)课题计划 153

(二)课时计划 153

三、教案编写基本要点 154

强化训练 155

第三章现代教学媒体 15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57

考点聚焦 157

第一节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157

考点梳理 157

一、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57

二、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159

第二节语文教学与网络资源 160

考点梳理 160

一、网络资源的作用 161

二、网络资源的优势 161

三、利用网络的注意事项 162

强化训练 163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 166

第一章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基本理论 16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66

考点聚焦 166

第一节阅读教学的内容 166

考点梳理 166

一、阅读习惯态度 166

(一)阅读习惯 166

(二)阅读兴趣 167

二、阅读能力 167

(一)阅读感受力 167

(二)阅读理解力 167

(三)阅读欣赏力 168

(四)阅读评价力 168

(五)阅读迁移力 168

(六)阅读创造力 168

三、阅读方法 169

(一)朗读 169

(二)默读 170

(三)精读 170

(四)略读 170

第二节阅读教学的基本程序 171

考点梳理 171

一、引导过程 171

(一)预习 171

(二)解题 171

(三)介绍有关资料 171

(四)课前谈话 172

二、研读过程 172

(一)感知阶段 172

(二)分析阶段 173

(三)综合阶段 173

三、运用过程 174

第三节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175

考点梳理 175

一、讲述法 175

二、讲解法 175

三、串讲法 176

四、朗读法 176

五、评析法 176

六、评点法 176

七、问答法 177

八、研究法 178

九、讨论法 179

第二章阅读教学(下)—阅读教学实施案例 18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81

考点聚焦 181

第一节叙述性课文教学实施案例 181

考点梳理 181

一、小说类教学实施案例 181

二、散文类教学实施案例 186

三、剧本类教学实施案例 188

四、新闻类教学实施案例 191

第二节论述类文本的教学实施案例 194

考点梳理 194

第三节说明类文本的教学实施案例 198

考点梳理 198

第四节文言文教学实施案例 200

考点梳理 200

第五节诗歌教学实施案例 205

考点梳理 205

一、古诗词教学实施案例 205

二、现代诗歌教学实施案例 208

强化训练 211

第三章写作教学(上)—写作教学基本理论 21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14

考点聚集 214

第一节写作教学的要求与内容 214

考点梳理 214

一、写作教学的要求 214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14

(二)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15

(三)提供更多练习写作的机会 215

二、写作教学的内容 215

(一)积累训练 216

(二)育人训练 216

(三)思维训练 217

(四)语言训练 219

(五)技能训练 220

(六)文体训练 222

(七)速度训练 225

第二节写作教学的过程与类型 226

考点梳理 226

一、写作教学的过程 226

(一)写作前指导 226

(二)写作中指导 226

(三)写作后指导 227

二、写作训练的类型 229

(一)单项作文训练 229

(二)命题作文训练 229

(三)材料作文训练 230

(四)想象作文训练 231

(五)话题作文训练 232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233

(七)自由作文训练 234

第四章写作教学(下)—写作教学实施案例 23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36

考点聚焦 236

第一节记叙文写作教学实施案例 236

考点梳理 236

第二节议论性文本写作教学实施案例 237

考点梳理 237

第三节说明性文本写作教学实施案例 241

考点梳理 241

强化训练 242

第五章口语交际教学 24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44

考点聚焦 244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244

考点梳理 244

一、口语交际的态度 244

(一)“耐心专注地倾听” 244

(二)“自信、负责地表达” 245

二、口语交际的能力 245

(一)倾听能力 245

(二)表达能力 246

(三)应对能力 247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方法 247

考点梳理 247

一、听讲 247

二、诵读 248

三、复述 249

四、答问 249

五、讨论 249

六、辩论 250

七、演讲 250

八、即席发言 251

九、讲故事、见闻 251

第三节口语交际教学实施案例 252

考点梳理 252

强化训练 254

第六章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 25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57

考点聚焦 257

第一节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特点 257

考点梳理 257

一、教学内容重在拓展、提高 257

二、学习方式重在自主、探究 258

三、教学组织多采用“专题” 258

第二节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案例 258

考点梳理 258

强化训练 261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 264

第一章教学评价的原则、种类与方法 26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64

考点聚焦 264

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原则 264

考点梳理 264

一、发展性原则 264

二、全面性原则 264

三、多样性原则 265

四、多主体性原则 265

五、客观性原则 265

六、指导性原则 265

第二节教学评价的种类 266

考点梳理 266

一、按基准实施评价,有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266

(一)相对评价 266

(二)绝对评价 266

二、按功能实施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66

(一)诊断性评价 266

(二)形成性评价 266

(三)总结性评价 267

三、按目的实施评价,有激励性评价、甄别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267

(一)激励性评价 267

(二)甄别性评价 268

(三)发展性评价 268

四、按表达实施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68

(一)定性评价 268

(二)定量评价 268

第三节教学评价的方法 269

考点梳理 269

一、教学评价方法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及难度 269

(一)效度 269

(二)信度 269

(三)难度 270

(四)区分度 270

二、教学评价方法的类型与编制 270

(一)客观式测验 271

(二)论文式测验 272

三、教学评价成绩的分析与解释 272

(一)算术平均数 273

(二)标准差 273

(三)标准分数 273

强化训练 274

第二章教学反思 27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76

考点聚焦 276

第一节教学反思及其意义 276

考点梳理 276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276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276

(一)教学前反思 276

(二)教学中反思 277

(三)教学后反思 277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 277

(一)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78

(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278

(三)改进职业生存方式 278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78

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策略与方法 278

考点梳理 278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 278

(一)具体经验阶段 278

(二)观察分析阶段 278

(三)重新概括阶段 279

(四)积极验证阶段 279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279

(一)反思总结法 279

(二)对话反思法 279

(三)课堂实录反思法 279

(四)教后记反思法 279

(五)行动研究法 280

(六)课后备课法 280

(七)阅读新知法 280

强化训练 280

第三章教学评价的要求与方案的编制 28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84

考点聚焦 284

第一节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要求 284

考点梳理 284

一、高中语文评价的基本原则 284

二、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评价 285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评价 286

第二节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 287

考点梳理 287

一、学生学习表现指标 287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 287

(二)学生的参与程度 287

(三)学生的学习效果 288

二、教师教学行为指标 288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 288

(二)教材内容的处理与转化 288

(三)学习环境的营造与管理 288

(四)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288

三、教师基本素质指标 288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 288

(二)教师的教学态度 288

(三)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89

(四)教师的教学技能 289

四、教学特色指标 289

第三节选修课学习过程评价 290

考点梳理 290

一、评价标准 290

(一)内容选择 290

(二)过程实施 291

(三)成果展示 291

二、评价方式 291

三、评价流程 291

(一)公布学习任务表 291

(二)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表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方案 291

(三)完成学习任务后按照评价维度描述完成评定任务报告单 291

(四)整合报告单相关数据,返回评定结果报告单 292

(五)学生根据评定结果报告单反思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成果 292

第四节教学评价案例分析 292

考点梳理 292

一、“读书档案袋”阅读过程评价案例 292

二、积分制评价新策略案例 293

强化训练 294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97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 299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