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篇 3
第一章 《经典释文》异读的性质 3
第二章 《经典释文》术语分析 18
第一节“旧音×”“旧××反”之“旧” 18
一、古今语音演变导致的旧 19
二、注音观念不同导致的旧 21
三、对语义有不同理解导致的旧 23
四、原有读音衰落导致的旧 25
五、辨正字音后产生的旧 26
六、字形混同导致的旧 26
七、破假借后产生的旧 27
八、为难僻字注音的旧 28
九、原因不明的旧 28
第二节“如字” 30
一、如字不是本音,但是常用音 31
二、如字即本音,也是常用音 33
三、陆德明观念中的如字 35
第三节 徐音、刘音的特点 36
一、名物化变读 37
二、敬指变读 38
三、带目的地宾语变读 39
四、形容词的使动变读 40
五、名词用作动词变读 41
第三章 《经典释文》异读规律 42
第一节 形容词的异读规律 42
一、形容词与名词的关系 43
二、与形容词相关的其他变读 49
第二节“名物化”的异读规律 50
一、动词因“名物化”而变读的用例 51
二、形容词因“名物化”而变读的用例 53
三、与“名物化”相关的几个问题 54
四、余论 56
第三节 言说类动词的异读规律 58
一、“言”、“语” 59
二、“谓”、“曰”、“云” 61
三、“说” 62
第四节 使动/致使的异读规律 63
一、及物动词的使动 65
二、不及物状态动词的使动 65
三、瞬间性位移动词的使动 68
四、不及物动作动词的使动 69
第五节 位移动词的异读规律 71
一、理论背景 71
二、位移动词的变读类型及变读条件 76
三、位移动词的变读规律及原因分析 88
第六节 异读规律总结 91
一、再谈增项变读 92
二、异读理论总结 93
第四章 研究篇小结 97
资料篇 103
养 103
仰 107
供 109
风(讽) 113
临 116
敛、棺 118
告 123
奉 126
取 129
迎 132
巧、轻 134
好、恶垩、黝 137
远、近 144
足 147
污 149
甘(酣)、苦(盐) 152
强 155
两 157
齐 159
和 163
调 166
难 168
长 172
少 175
夏 178
虚 180
攻 182
守 184
选 187
藏 190
遣 193
争 195
喜 198
雨 200
爨 203
嗥、号、呼 205
往、走、趋 208
语 213
遗 216
分 219
沽(酤) 223
沈 225
漂 228
饮 230
食 233
过 236
离 239
去 240
出 243
入 245
至 247
复(复) 249
环、擐、还 252
买卖、贾 254
乞、匄 259
解 261
败、坏、毁 268
治 275
闻 278
见 282
参考文献 285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