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 2
第一章 思想品德学科基础知识 2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
考点聚焦 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考点梳理 2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一)哲学的基本概念 2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 3
(四)哲学的党性 3
(五)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历史形态 3
(六)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类型与其存在根源 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 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4
三、物质观和实践 5
(一)物质观 5
(二)实践 6
四、联系与发展 8
(一)联系 8
(二)发展 8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8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10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1
(六)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2
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3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3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3
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4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4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5
(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6
(四)真理的检验标准 17
(五)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17
七、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9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9
(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9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20
强化训练 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4
考点梳理 24
一、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24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24
(二)社会经济的形态与发展 24
(三)商品 24
(四)货币 25
(五)价值规律 28
(六)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29
(七)投资方式 30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 33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33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33
(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33
(四)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37
(五)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39
三、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42
(一)经济全球化 42
(二)跨国公司 43
(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3
(四)认识国际经济组织 44
强化训练 4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8
考点梳理 4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8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8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49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4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49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49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51
三、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52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52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2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3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54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55
五、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56
(一)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56
(二)对外开放 56
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5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57
(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8
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59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9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1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61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2
(一)文化及其社会作用 62
(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63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 63
(四)文化的多样性 63
(五)文化的传播 63
(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4
(七)文化创新 64
(八)中华文化 65
(九)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 65
(十)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66
(十一)正确引导和发展大众文化 66
(十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67
(十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67
(十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8
(十五)社会主义荣辱观 68
(十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68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8
(一)社会建设的定义 68
(二)社会建设的内容 68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9
十、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71
(一)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71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71
十一、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72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72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73
强化训练 74
第四节 伦理学 78
考点梳理 78
一、伦理学的含义及原则 78
(一)伦理学的含义 78
(二)伦理学的原则 78
二、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79
(一)道德的起源 80
(二)道德的本质 80
三、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 81
(一)道德选择 81
(二)道德评价 82
四、道德完善的途径和手段 83
(一)道德人的成长过程 83
(二)道德教育 83
(三)道德修养 84
五、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84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85
(二)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85
六、社会公德 85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85
(二)社会公德的践行 86
七、职业道德 86
(一)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86
(二)职业道德规范各项内容的关系 87
八、家庭美德 87
(一)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87
(二)社会转型中的家庭美德建设 88
强化训练 88
第五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 89
考点梳理 89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89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89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89
(三)青少年期 89
二、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90
(一)青春期的三大生理变化 90
(二)青春期生理变化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90
三、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及解决措施 91
(一)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91
(二)采取的措施及其应对策略 92
四、家庭与青少年发展 92
(一)青春期家庭系统的变化 92
(二)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的变化 93
五、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93
(一)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 93
(二)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93
(三)青少年的友谊关系 94
(四)青少年的同伴影响 94
六、青少年认知的发展 9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95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95
(三)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点 96
(四)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97
七、青少年社会认知与自我的发展 97
(一)艾尔金德的青春期社会认知发展观点 97
(二)青少年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 97
(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98
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98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98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 99
强化训练 101
第六节 法律基础 102
考点梳理 102
一、法的基本理论 102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律的运行 1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04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06
三、宪法的基本常识 107
(一)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107
(二)宪法规定我国的基本制度 107
(三)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08
(四)宪法规定我国的国家机构 108
四、民法的基本知识 109
(一)民法概述 109
(二)民事权利和责任 111
五、合同的订立和履行 114
(一)合同的订立 114
(二)合同的履行 114
六、物权 115
七、债的一般理论 116
八、婚姻与家庭 116
(一)确定婚姻关系的法律程序 116
(二)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116
(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与义务 117
九、继承 118
(一)概念 118
(二)继承开始 118
(三)继承的接受和放弃 118
(四)继承权的丧失 118
(五)代位继承 118
(六)法定继承的顺序 118
(七)应按法定继承的五种情况 118
(八)遗嘱继承 119
十、刑法 119
(一)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119
(二)犯罪的种类与构成 120
(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20
(四)故意犯罪 121
(五)过失犯罪 121
(六)共同犯罪 121
(七)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121
(八)刑罚 121
十一、未成年人保护法 122
(一)总则 122
(二)家庭保护 123
(三)学校保护 123
(四)社会保护 123
(五)司法保护 124
(六)法律责任 124
(七)附则 124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4
(一)依法治国的意义 125
(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多方面努力 125
强化训练 127
第二章 学科知识在教材中的应用与解读 12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29
考点聚焦 129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教材中的应用 129
考点梳理 129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 129
二、国情知识在教材中的解读 129
(一)了解我国基本国情 129
(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130
(三)了解我们的共同理想 130
第二节 伦理学在教材中的应用 131
考点梳理 131
一、伦理道德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 131
(一)成长中的我 131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31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31
二、伦理学在教材中的解读 131
(一)成长中的我 131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32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33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学在教材中的应用 134
考点梳理 134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 134
(一)成长中的我 135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35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35
二、青少年心理学在教材中的解读 135
(一)成长中的我 135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3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37
第四节 法律知识在教材中的应用 138
考点梳理 138
一、法律知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体现 138
(一)成长中的我 138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38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38
二、法律知识在教材中的解读 138
(一)成长中的我 138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40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40
强化训练 141
第二部分 课程理论知识 144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程理论基本知识 14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44
考点聚焦 144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理论概述 144
考点梳理 144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144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 144
(一)思想性 144
(二)人文性 145
(三)实践性 145
(四)综合性 145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功能 146
(一)思想品德课具有导向性功能 146
(二)思想品德课具有规范性功能 146
(三)思想品德课具有个性化功能 147
第二节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147
考点梳理 147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147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147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148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149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课程目标 150
(一)总目标 150
(二)分类目标 150
(三)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154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建构思想 155
考点梳理 155
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55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逻辑结构 156
强化训练 157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解读 159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59
考点聚焦 159
第一节 课程内容与实施 159
考点梳理 159
一、成长中的我 159
(一)认识自我 159
(二)自尊自强 160
(三)心中有法 160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161
(一)交往与沟通 161
(二)在集体中成长 161
(三)权利与义务 162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162
(一)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 162
(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 163
(三)法律与秩序 163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 164
考点梳理 164
一、课程形态的定义 164
二、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形态 165
(一)综合课程 165
(二)情意课程 165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 166
考点梳理 166
一、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结构内涵 166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文本结构 166
(一)课程标准 166
(二)教材 166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结构 167
(一)心理健康 167
(二)伦理道德 167
(三)法律 167
(四)国情 168
第四节 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建议 168
考点梳理 168
一、教学建议 168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168
(二)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其他课程的联系 169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169
(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169
(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69
二、评价建议 169
(一)评价的目的 169
(二)评价的理念 169
(三)评价实施要求 170
(四)评价的方式 170
三、教材编写建议 171
(一)教材编写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 171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72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73
第五节 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174
考点梳理 174
一、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174
(一)国情部分的目标定位 174
(二)国情部分的教材处理 175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176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的目标定位 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部分教材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77
三、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177
(一)道德部分的目标定位 177
(二)道德部分的教材处理 178
四、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 179
(一)法律部分的目标定位 179
(二)法律部分的教材处理 179
强化训练 180
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84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概述 18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84
考点聚焦 184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184
考点梳理 184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理念 184
(一)以思想性为导向 184
(二)以综合性为原则 184
(三)以学生为主体 185
(四)注重实践 185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 185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 185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 185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律 186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原则 186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187
考点梳理 187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187
(一)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188
(二)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88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 189
(一)课堂导入 189
(二)课堂组织 189
(三)课堂收束 191
强化训练 192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及学习模式 19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193
考点聚焦 193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 193
考点梳理 193
一、情境教学法 193
(一)创设情境的途径 193
(二)注意事项 194
二、活动教学法 194
(一)活动教学的主要模式 194
(二)注意事项 195
三、体验式教学 195
(一)体验式教学的类型 195
(二)注意事项 196
四、案例教学 196
(一)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 197
(二)注意事项 197
五、讨论式教学 197
(一)讨论式教学的主要步骤 197
(二)注意事项 198
六、学导式教学 198
(一)学导式教学的主要环节 198
(二)注意事项 199
七、讲授式教学 199
(一)讲授式教学的类型 199
(二)注意事项 199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模式 200
考点梳理 200
一、研究性学习 200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200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 200
二、自主学习 200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200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 201
三、合作学习 201
(一)什么是合作学习 201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 201
强化训练 202
第三章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 20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03
考点聚焦 203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准备 203
考点梳理 203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 203
(一)目标设计的原则 203
(二)如何进行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 204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206
(一)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 206
(二)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206
(三)教学重点的确定 206
(四)教学难点的确定 207
(五)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207
三、思想品德课程教案设计 208
(一)分析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208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设计 209
(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209
(四)思想品德课的课后设计 211
(五)思想品德课教案 211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 216
考点梳理 216
一、教学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 216
(一)教学资源 216
(二)现代教育技术 217
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219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 219
(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219
三、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体验 220
(一)活动体验的含义 220
(二)活动体验的作用 221
(三)活动体验的内容 221
(四)活动体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第三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及问题解决 222
考点梳理 222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222
(一)情境创设的定义 222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 222
(三)思想品德课程情境创设的基本类型 223
(四)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 223
(五)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情境创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224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224
(一)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原则 224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问题解决的办法 225
强化训练 226
第四部分 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 228
第一章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概述 22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28
考点聚焦 228
第一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一般理论 228
考点梳理 228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 228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228
(二)教学评价的特点 229
(三)教学评价的理念 229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30
(一)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 230
(二)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方法 231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功能及作用 233
考点梳理 233
一、教学评价的功能 233
二、教学评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作用 234
强化训练 235
第二章 思想品德课学业评价 23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237
考点聚焦 237
第一节思想品德课学业评价的基本方法 237
考点梳理 237
一、过程学习的档案袋评价 237
(一)成长档案袋的特征 237
(二)成长档案袋的类型 238
(三)成长档案袋的优势 238
(四)成长档案袋的局限性 238
(五)成长档案袋的创建 239
二、表现性评价 240
(一)表现性评价的优势 241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容 242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243
三、测试评价 243
(一)常用考试的形式种类 244
(二)选择测试方式的依据 245
(三)政治试题的编制 245
(四)试卷质量的评价 246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学业综合评价方式 248
考点梳理 248
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248
(一)形成性评价的利弊 248
(二)终结性评价的利弊 250
(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251
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252
第三节 教学评价标准与反思 254
考点梳理 254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标准 254
(一)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54
(二)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255
(三)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255
(四)有效的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55
(五)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256
(六)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256
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反思 257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257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阶段 258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的重点 258
(四)怎样反思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259
强化训练 262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笔试面授辅导课程 266
2014年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面试面授辅导课程 268
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