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浅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天宜著
  • 出 版 社:济南:齐鲁书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33330200
  • 页数:4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孟子》各章的注释和解析。

导言 1

梁惠王上 9

第一章 明仁义而抑小利 9

第二章 与民同乐 11

第三章 五十步笑百步 13

第四章 抨击暴政虐民 17

第五章 仁者无敌 19

第六章 孟子游说大梁无果 21

第七章 保民而王 23

以羊易牛 23

仁术足可弥补见牛未见羊的缺憾 25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6

捅穿齐宣王不王的用心在兴甲兵 27

兴战必食有灾的恶果 29

发政施仁,必定吸引四方人民投奔 31

制定保障民生的产业政策 33

爱民为本,民无饥寒,王道可行 34

梁惠王下 36

第一章 与民同乐,则王 36

齐王急欲听闻“今之乐,犹古之乐”的道理 36

与民同乐,则获百姓衷心拥戴 37

第二章 文王之囿与齐王之囿 39

第三章 规劝齐王效仿文王、武王之勇,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41

“以大事小者”与“以小事大者” 41

文武大勇,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42

第四章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4

君与民众同忧乐,民众亦与君同忧乐 44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45

劝止国君,正是爱护君主 46

第五章 明堂与王政 47

文王优先照顾鳏寡孤独 47

公刘好货 49

古公好色 50

第六章 王顾左右而言他 51

第七章 谈话的表面与背后 52

第八章 汤武革命:诛杀民贼独夫 54

第九章 治国不可独断专横 55

第十章 吞并燕国取决于燕民悦与不悦 57

第十一章 制止各国诸侯援燕伐齐的关键在顺应燕民 58

第十二章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60

第十三章 凿池筑城,同仇敌忾,与民死守 62

第十四章 行仁政,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63

第十五章 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64

第十六章 宠臣臧仓阻止鲁平公拜见孟子 66

公孙丑上 69

第一章 抓住当前行王政的最佳时机 69

耻与行霸者管仲为伍 69

当今行仁政,事半功倍古之人 71

第二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73

孟子四十不动心 73

主以必胜、无惧而不动心,皆非大勇 74

志与气之辨 76

浩然之气 77

知言辨邪 79

夫圣,孔子不居 80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81

第三章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84

第四章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 85

仁则荣,不仁则辱 85

祸福无不是自己求来 86

第五章 天吏无有不王 87

第六章 扩充四端,安定天下 88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88

扩充仁义礼智四端,足以保四海 89

第七章 回到自身寻找原因 91

第八章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92

第九章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93

公孙丑下 95

第一章 得道者多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95

第二章 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 96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 96

礼贤下士,尊德乐道,方可有所作为 98

第三章 馈金合礼可受,君子不可以为金钱动心 101

第四章 考察为都者五人,知罪者惟有孔距心 102

第五章 有名无实,理当辞职;无官守,无言责,进退无己 104

第六章 既无谋私之心,吊滕何必多言 105

第七章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106

第八章 孟子难脱劝齐伐燕的被动 107

第九章 没有君子之智,岂解君子之意 109

第十章 绝不做降志辱没之事 111

第十一章 留人不但要听其言,尤其要观其行 113

第十二章 孟子之志,在天下之民举安 115

第十三章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117

第十四章 久于齐,非我志也 118

滕文公上 120

第一章 志向坚定,善国可成 120

第二章 不可以他求,成事在世子 121

第三章 仁人在位,仁政为本 124

首定恒产,保证恒心 125

什一之税,助法为优 126

办学明人伦 128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129

乡田同井,百姓亲睦 130

第四章 大人、小人之事各有其分,天下之通义也 131

一人所需之物,都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之人疲于奔命 131

尧举舜分治天下 136

后稷教民稼穑,唐尧启教人伦,所虑非凡,岂暇耕乎 137

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139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140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142

第五章 儒墨关于天生万物根源的纷争 143

墨家以薄葬为贵,然而其信徒夷之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143

夷之针对儒家“若保赤子”的理念乘机抛出墨家“爱无差等”的命题 144

夷之错在物有两个根本 145

滕文公下 148

第一章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148

第二章 为大丈夫正名 150

第三章 出仕和遵道 151

出仕的急迫所在 152

出仕必依正道,鄙弃丑陋的歪门邪道 153

第四章 凡是有功者都应褒奖 155

彭更偏在只尚体力之劳,不见传道之功 155

食志与食功 157

第五章 汤始征,自葛载 158

商汤征讨葛伯,为匹夫匹妇复仇 158

诛暴吊民行王政,四海之内翘首望 160

第六章 王宫长幼卑尊皆善士只是假设,宋王为善实是无望 162

第七章 谒见诸侯尚礼,在于诸侯的招贤若渴之心 163

第八章 非义德行,立即停止 165

第九章 为正人心,勇往直当护持三圣的道统 166

大禹治水,功在千秋 166

文武周公,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功绩辉煌 168

孔子作《春秋》的本怀 169

义无反顾,挺身捍卫先圣之道 170

我欲端正人心,继承三圣的大业 172

第十章 陈仲子之“义”,是自断生路的无知 173

守蚯蚓之操的愚人 173

陈仲子脱离人世常情的操守 175

离娄上 177

第一章 虽有尧舜之道,不行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77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77

恭敬在于责难、陈善、闭邪的卫道功夫,屏除不臣的贼君之念 178

第二章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80

第三章 仁与不仁,是存与亡的分界线 181

第四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182

第五章 家之本在身 183

第六章 善于树德教的典型引导国人、天下人 184

第七章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184

第八章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86

第九章 得天下者,仁德感天下 187

第十章 仁义是人居身行世的安宅正路 189

第十一章 天下太平的根本是亲亲、长长 190

第十二章 诚则灵,至诚之心天之道 190

第十三章 人心归向,必得天下 191

第十四章 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192

第十五章 观人观眸子 194

第十六章 美好的品德要凭实际行动的表现 194

第十七章 天下溺,援之以道 195

第十八章 易子而教不会发生父子相责之事 197

第十九章 事亲为大,守身为大,事亲养志 198

第二十章 君正则国定 199

第二十一章 毁誉之来,任其自然 200

第二十二章 人生轻言的教训 201

第二十三章 好为人师之害 202

第二十四章 乐正子追随小人,罪不容赦 202

第二十五章 乐正子学古之道而不遵古道 204

第二十六章 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 204

第二十七章 事亲从兄,仁义之本 205

第二十八章 大孝确定父子之间伦常的关系 206

离娄下 207

第一章 先圣后圣,其道相同 207

第二章 孟子指责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属不实之词 208

第三章 孟子建议齐宣王以三有礼的做法优待臣下,赢得君臣和谐 209

第四章 及时离开无道昏君避祸 211

第五章 君正莫不正 211

第六章 大人杜绝非礼、非义之举 212

第七章 “养”与“弃”的辩证法 212

第八章 “不为”与“有为”之间 213

第九章 言人不善,后果自负 214

第十章 推崇孔子行中庸之道 215

第十一章 惟义所在,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215

第十二章 大人永不失赤子之心 216

第十三章 养生送死,孝子俱当 216

第十四章 君子悟道的功夫 217

第十五章 做学问的功夫,在于明道的深切 218

第十六章 使天下人归服,在于人心服从 219

第十七章 埋没贤能的人自食不祥的后果 219

第十八章 君子耻得虚名,务求学问的根本 220

第十九章 明天理之正,得圣人之道 221

第二十章 大禹、商汤、文武、周公,诸圣勤政,特色各异,天理则一 222

第二十一章 孔子《春秋》开创的扬善贬恶的笔法,是中国史书的优良传统 223

第二十二章 孟夫子自告奋勇,愿将孔子道统的流风余韵继往开来 224

第二十三章 取用中道,善防过头之害 225

第二十四章 后羿咎由自取,收徒不问善恶 225

第二十五章 决定人美的是心灵 227

第二十六章 顺应自然,无为之治,学问深矣,大矣 228

第二十七章 孟子鄙视趋附得势小人的陋俗 229

第二十八章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230

第二十九章 为政与学道的异同 232

第三十章 将朋友之道错用于父子之间的痛悔 233

第三十一章 师道与臣道的不同 235

第三十二章 人性相同,圣人与凡夫平等 237

第三十三章 辱没人格、无耻之尤的人鬼行状 237

万章上 240

第一章 大孝之子,终身思慕父母 240

第二章 大舜孝感天下,垂范至德要道 243

不告而娶 243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244

舜以兄友之道诚待不恭的弟弟 246

第三章 仁人对于弟弟,只有亲爱,德化引导 247

善加化导的兄友之道 248

引导象负起治国的责任 250

第四章 开解天子不得之臣,父亲不得之子的本意 251

“齐东野人之语”不是历史的真实,不合圣人之道 252

贵在真知,贵在揭示世事的真相 253

第五章 禅让时代的天心与民心 256

上天的认可与民众的拥戴 256

虞舜顺从天意民心登天子位 258

第六章 尧舜大同时代的禅让,夏商周三代的父位传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259

第七章 伊尹接受商汤礼聘的本怀 262

第八章 孔夫子认命不认人,光明磊落,一身正气 265

第九章 百里奚弃暗投明的智慧 267

万章下 270

第一章 圣之时者孔夫子集大成,则如金声玉振,开端良好,乐终完美 270

第二章 周朝官爵俸禄的等级制度 273

第三章 交友交德,平等互尊 275

第四章 极端主义不是办法,行中道方有开阔的通路 278

常情下礼赠应恭敬接受 278

杀人越货者的劫夺之物绝不可受 279

过头的行为堵死行道的机遇,同圣人之行相悖 280

第五章 地位与处世的对应 282

第六章 士人奉献与诸侯悦贤公养之道 284

周济有别于赐予 284

能养能用,方是王公尊贤的典范 286

第七章 行在大义之路,出入礼仪之门 288

拒绝不合礼仪的召唤 288

君子行由义路,出入礼门 290

第八章 孟夫子做人生学问的功夫 292

第九章 王族公卿同非王族公卿职责的同异 293

告子上 295

第一章 告子祸害仁义的歪论 295

第二章 人性之善,有如水之就下 296

第三章 质疑“人与动物同气而不同性”之说 297

第四章 荡涤告子“仁内义外”的大谬 299

第五章 重申仁义在内心、人性善良的性善论 301

第六章 永恒的法则紧随苍天生育的无数人民一起降临 303

第七章 心灵相通在理义,理义功德在悦心 305

人们后天的变坏,是由于环境的影响 305

以大麦不变为例,说明同类相似,推断善良的人性决定人类思维生存方式的雷同 306

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308

第八章 本性的显示在于昼夜不失善思善行 309

牛山濯濯之因 310

夜气日消,堵塞本性 311

良好的操行可守清净的心性 312

第九章 齐王身边“一日暴之”与“十日寒之”的危险现状 313

第十章 舍生取义,贤者勿丧 314

第十一章 学问之道无他,在其找回丧失的人心 317

第十二章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颠倒 318

第十三章 弗思养身不如养桐梓,迷惑太深 318

第十四章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319

第十五章 明白护理树立心之官则思的大人 321

第十六章 天爵与人爵 322

第十七章 饱乎仁义乃良贵,超过膏粱与文绣 323

第十八章 感叹杯水车薪行仁的结局 324

第十九章 仁熟则显威力 325

第二十章 教学必以规矩 326

告子下 327

第一章 揣本而言,礼重乃当然之理 327

第二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 329

第三章 孝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应像虞舜那般,自怨而怀恋 332

第四章 上下言“利”,亡国之兆;笃行仁义,王道必兴 334

第五章 赠送礼品,贵在合于礼仪 336

第六章 不具备仁德君子的境界,不能识别仁德者 338

第七章 当今逢君之恶的大夫,是最危险的罪人 341

第八章 有道的人事奉国君,务引其君合于道,用心于仁 344

第九章 痛斥乱臣贼子的恶行败德 346

第十章 中原治国,离不开尧舜中而不偏十分抽一的税率 347

第十一章 白圭以邻为壑的治水术,违背大禹的治水法则,人为酿灾 349

第十二章 亮与执的关系 350

第十三章 好善优于天下 351

第十四章 出仕的条件,行可、际可、公养,三者至少居一 354

第十五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55

第十六章 教亦多术,或与或不与,无非教也 357

尽心上 359

第一章 安身立命的功夫 359

第二章 承受正命,在于顺理而行,为正道尽力 360

第三章 内求在仁,外求有道 361

第四章 万物皆备于我 362

第五章 凡夫俗子的糊涂人生 363

第六章 人不可以无耻 365

第七章 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 366

第八章 贤王好善而忘势,贤士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367

第九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67

第十章 豪杰自兴 369

第十一章 富贵不能移易超人之士 369

第十二章 佚道、生道,出发点、归宿点全在为民 370

第十三章 圣王所过所在之处,上下与天地同流 371

第十四章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372

第十五章 仁义通达天下 372

第十六章 虞舜闻善,当下推行 373

第十七章 不为不欲,人道清平 375

第十八章 人有德慧术知者,在于恒存忧患意识 375

第十九章 人品不同,处世大异 376

第二十章 行仁政外的君子三乐 377

第二十一章 天性生发仁义礼智,显示人类性善的本貌 378

第二十二章 圣人为政的魅力——仁慈本性充分显示 379

第二十三章 富民之制,引民仁爱 381

第二十四章 君子志道,成章通达 383

第二十五章 舜与跖之分,利与善之间 384

第二十六章 执中有权,利益天下 385

第二十七章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386

第二十八章 柳下惠守节不移 387

第二十九章 九轫而辍,前功尽弃 388

第三十章 性之身之,成功则一;假借图私,浪得虚名 388

第三十一章 伊尹公天下,民心大悦之 389

第三十二章 国家能安富尊荣,社会有孝悌忠信,善莫大焉 390

第三十三章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392

第三十四章 切不可以小信大,抛弃人伦道德 392

第三十五章 尧舜孝道高于天下 394

第三十六章 居移气,养移体 395

第三十七章 居天下之广居——不平凡气度的本源 396

第三十八章 恒存恭敬之心,不待送礼之时 397

第三十九章 圣人尽得天理而践形 397

第四十章 三年之丧,不可轻改 398

第四十一章 多方育人成才,乐在其中 400

第四十二章 君子教人,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401

第四十三章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402

第四十四章 挟贵挟贤,求道之心不诚 403

第四十五章 不可已而已,所当厚反薄,超越伦常,败悔必速 404

第四十六章 亲亲、仁民、爱物 405

第四十七章 智者处当务为急,仁者急亲贤为务 406

尽心下 408

第一章 梁惠王为扩张土地发动战争,祸害民众,惨无人道 408

第二章 春秋之战的不义性在于敌国相征 409

第三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10

第四章 仁者无敌,天下归心,各方百姓巴望武王匡正自己的国家 411

第五章 与人规矩,引人入门,技巧高明,在人自力 413

第六章 清净处世,贵贱一如 414

第七章 杀人之亲,人亦杀其亲,无异自杀其亲,天下仇杀不停 415

第八章 古今设关之异,古代御暴,当今为暴 416

第九章 自身不正,不可令行禁止 417

第十章 周德为先,周利于后,德利双赢 417

第十一章 好名之人与苟非其人 418

第十二章 以仁贤为本,则礼义、政事处之有道 419

第十三章 不仁而得天下民心,未之有也 420

第十四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20

第十五章 圣人,百世之师也 422

第十六章 人行仁,便是道 423

第十七章 惜别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 424

第十八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424

第十九章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425

第二十章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君子行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小人惑世 426

第二十一章 谨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他术”堵塞人心 427

第二十二章 高子之说,浮在表面 428

第二十三章 孟子审时度势,不可则止 429

第二十四章 命运自立,天性当家 430

第二十五章 充实善信,追求美、大、圣、神 432

第二十六章 回头是岸 433

第二十七章 征税无度,民惨国危 434

第二十八章 国有三宝安,国失三宝危 434

第二十九章 盆成括死为何来 435

第三十章 平静对待“往者不追,来者不拒”的议论 436

第三十一章 广施仁义利人利己,诱惑害人盗贼之心 438

第三十二章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439

第三十三章 行仁在天性,守法待天命 440

第三十四章 孟子所行,皆古之法度 442

第三十五章 养心莫善于寡欲 443

第三十六章 曾子不忍食羊枣 443

第三十七章 狂狷之士与乡原德贼 444

中道不可必得,故思狂狷之士 445

乡原德贼,曲意迎世媚俗,与尧舜之道对立 447

第三十八章 孟子当之无愧是孔夫子道统的传人 449

初版记言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