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古汉语介词研究的现状及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本书研究的材料 4
1.3 本书研究的方法 6
1.4 介词的限定 7
1.5 介词的判定标准 9
1.6 介词的分类 13
1.7 其他问题的说明 14
2 介引方向、处所类 15
2.1 方向类 15
2.2 所在处 22
2.3 始发处 36
2.4 经由处 43
2.5 终到处 49
2.6 临近处 60
2.7 沿途 61
2.8 总结 64
3 介引对象类 66
3.1 处置对象 66
3.2 比较对象 77
3.3 交与对象 86
3.4 所为对象 93
3.5 涉及对象 97
3.6 施事对象 105
3.7 受事对象 113
3.8 接受对象 116
3.9 言谈对象 119
3.10 师从对象 125
3.11 求索对象 126
3.12 经由对象 128
3.13 来源对象 130
4 介引方式、原因类 136
4.1 原因 136
4.2 凭借、利用 153
4.3 依据 168
4.4 其他方式 182
4.5 总结 186
5 介引时间类 190
5.1 起始点 190
5.2 终到点 197
5.3 时点 209
5.4 临近点 221
5.5 正值某时刻 223
5.6 在某时间段内 226
5.7 经历某时间段 228
5.8 时机 229
5.9 紧接某时之后 235
5.10 总结 235
6 介引范围类 238
6.1 对象范围 238
6.2 处所范围 241
6.3 时间范围 244
6.4 程度 247
6.5 视角 251
6.6 引入言谈内容 252
6.7 谓语动词关涉方面 255
6.8 经历某事 258
6.9 增加之物 259
6.10 总结 260
7 结语 263
7.1 《南齐书》中介词系统与先秦5部文献介词系统的继承关系 263
7.2 《南齐书》中介词系统的双音节形式及框式结构的变化 267
7.3 《南齐书》中介词系统语法特征的变化及其启发意义 269
附表1 三种文献分类介词总表 284
附表2 三种文献分词项介词总表 290
参考文献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