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什么是喷射混凝土衬砌隧道 1
1.1 喷射混凝土——早期阶段 3
1.2 为什么采用喷射混凝土衬砌 4
1.3 喷射混凝土衬砌隧道施工的发展 5
第2章 喷射混凝土 8
2.1 成分与配合比设计 8
2.1.1 水泥 10
2.1.2 水 10
2.1.3 砂和骨料 11
2.1.4 速凝剂 11
2.1.5 外加剂 12
2.1.6 微硅粉 12
2.1.7 配合比设计 12
2.2 材料性质与特性 12
2.2.1 压缩状态下的强度 13
2.2.2 拉伸状态下的强度 19
2.2.3 其他荷载模式下的强度 23
2.2.4 压缩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25
2.2.5 拉伸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31
2.2.6 收缩和温度效应 32
2.2.7 徐变 38
2.2.8 随环境条件的性质变化 41
2.2.9 耐久性与施工缺陷 43
第3章 施工方法 46
3.1 软弱地层 47
3.1.1 开挖方法 47
3.1.2 支护和开挖工序 47
3.1.3 特殊情况 50
3.2 块状岩石 52
3.2.1 开挖方法 52
3.2.2 支护和开挖工序 52
3.2.3 特殊情况 54
3.3 硬岩 55
3.3.1 开挖方法 55
3.3.2 支护和开挖工序 56
3.3.3 特殊情况 58
3.4 现代喷射混凝土 58
3.4.1 干拌法喷射混凝土 58
3.4.2 湿拌法喷射混凝土 60
3.4.3 泵送 63
3.4.4 喷射 63
第4章 设计方法 70
4.1 观测与预测 70
4.1.1 基于风险的设计 72
4.1.2 一般荷载 72
4.2 基本原理 72
4.2.1 地层荷载 74
4.2.2 开挖和支护工序 76
4.2.3 水 77
4.2.4 初始加二次衬砌——双层衬砌 83
4.2.5 单壳衬砌——一道衬砌 85
4.3 设计工具 88
4.3.1 经验法 89
4.3.2 解析法 89
4.3.3 数值法 90
4.3.4 物理模拟法 92
4.4 遵守规范 93
4.5 设计与施工间的衔接 96
第5章 喷射混凝土模拟 97
5.1 线弹性模型 98
5.2 理想弹性模型 101
5.3 非线性应力应变特性 102
5.3.1 非线性弹性模型 102
5.3.2 塑性模型 105
5.4 抗拉强度 110
5.4.1 未加筋喷射混凝土 110
5.4.2 加筋喷射混凝土 111
5.5 收缩 112
5.6 蠕变模型 113
5.6.1 流变学模型 113
5.6.2 广义开尔文模型 114
5.6.3 伯格斯模型 122
5.6.4 黏弹性模型 123
5.6.5 流动率模型 123
5.6.6 其他蠕变模型 124
5.7 老化 127
5.8 施工工序 130
5.9 施工缺陷 135
5.10 小结 137
第6章 详细设计 139
6.1 软弱地层中的隧道设计 139
6.1.1 喷射混凝土的关键特性 139
6.1.2 确定喷射混凝土上的荷载 140
6.1.3 衬砌设计 140
6.2 块状岩石中的隧道设计 142
6.2.1 喷射混凝土的关键特性 142
6.2.2 确定喷射混凝土上的荷载 142
6.2.3 衬砌设计 144
6.3 硬岩中的隧道设计 145
6.4 竖井 146
6.5 交叉段 147
6.5.1 喷射混凝土的关键特性 147
6.5.2 确定喷射混凝土上的荷载 147
6.5.3 总体布置和施工工序 148
6.5.4 衬砌设计 149
6.6 邻近隧道 151
6.7 洞门 152
6.8 特殊情况 152
6.8.1 抗震设计 152
6.8.2 挤压性地层 154
6.8.3 膨胀性地层 154
6.8.4 蠕变性地层 155
6.8.5 岩爆 156
6.8.6 压缩空气隧道施工 156
6.8.7 冻土地层和寒冷天气 156
6.8.8 高温地层和天气 157
6.8.9 耐火性 158
6.9 规范 159
6.10 细节设计 160
6.10.1 钢筋加固 160
6.10.2 接头处的结构连续性 161
6.10.3 接头处的防水 162
第7章 施工管理 164
7.1 质量控制 164
7.1.1 施工前试验测试 164
7.1.2 施工期间的试验测试 165
7.2 仪器和监测 168
7.2.1 仪器 169
7.2.2 触发值 172
7.3 现场设计代表 174
7.4 日常审查会议 175
参考文献 178
附录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