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新媒介裂变 1
一、现代性与大众传媒文化的发生 1
大众传媒 2
大众社会 4
二、新媒介社会的到来 6
三、我们的两种文化生存 8
第一章 进入新媒介社会 13
第一节 私人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分裂 13
“私媒”中的私人主体想象 15
“私媒恶搞”与大众文化的祛魅 17
第二节 陈冠希之后大众文化还造神吗? 21
三个文化时代 22
重新“造神”? 24
第三节 独立思想的幻觉 26
知识分子的网络书写 27
微博思想:怎样思想?谁的思想? 32
第四节 网络改变中国? 37
网络时代的大众们 39
无权焦虑与网络的变革幻觉 44
消费的狂欢与殿堂购物的文化逻辑 49
“打折大众”与被掩盖的焦虑 50
新穷人社会断层的弥合 51
第五节 媒体全球化时代下的文化生产 53
国家主义文化生产的消解 53
误读中国与形象重塑 54
“中国名人”背后的“炫耀性宣传” 56
“30秒中国”背后的文化战略转型 58
第二章 景观化的都市文化 61
第一节 都市景观的政治学图景 61
都市想象的三种方式 66
都市景观建设中的“异居者” 70
景观化中国的双重叙事危机 74
第二节 都市新伦理 76
合理性焦虑:都市伦理与乡村道德 81
合情性焦虑:陌生人社会中的亲密关系 84
合法性焦虑:性爱的肉身与情欲的物化 88
精神分裂的中国 91
第三章 新媒介时代电影的技术政治 95
第一节 电影技术的政治 95
电影技术的双重功能 96
3D与电影技术政治的变迁 99
作为旅游的电影观看 104
第二节 当电影成为“寓言” 106
两种灾难美学 107
寓言体电影与娱乐的堡垒 111
作为当下中国寓言的《二次曝光》 113
李玉电影技术风格的变迁 114
精神分裂者营造的多重故事 117
冰水时代的新伦理焦虑 120
第三节 新媒介文化与电影之变 123
微电影的顺应与抵抗 124
《泰囧》与糗文化的精神涂鸦 128
嘻剧的时代 131
嘻剧时代的伪经验生产 137
第四章 快乐依赖与傻乐主义 139
第一节 从娱乐到傻乐 140
娱乐的政治 142
傻乐与市侩主义的泥淖 146
第二节 批判的消失与反智美学 148
乡村霸权的批判 150
乌托邦允诺与都市游荡者的“呆笑表情” 153
去政治化的反智美学图景 155
傻乐主义的文化生产逻辑 157
第五章 技术、拜物与去政治化的文化 161
第一节 唯美主义的耳朵 162
声音如何是一种政治? 163
危险的声音 167
商品拜物教 170
伪经验的情感 173
第二节 消费主义与亚文化的困境 177
理解亚文化的三种方式 178
“青年”的消失 181
消费主义时代亚文化的转变 183
当前青年亚文化的困境 187
第三节 红色文化的空壳化 190
主流价值的魅力亟待恢复 190
抵抗消失了吗? 192
抵抗处在消失的途中吗? 195
“卡里斯马”的激情召唤 197
余论 伪经验的景观式生产与寓言式批评 203
重回“经验”的地面 204
伪经验与经验的拯救 208
走向寓言批评 212
寓言批评的政治内涵 215
附录一 文化访谈 217
《南方周末》访谈:“小清新”敌对“小资” 217
《江淮晨报》访谈:涂鸦文化——从抵抗到景观 219
《辽宁日报》访谈:普通人生命经验的鲜活表达 223
《辽宁日报》访谈:粉丝文化、网络文化——群众文化的亚文化群 228
附录二 参考文献 233
国外论文 233
国外著作 233
国内论文 237
国内著作 238
附录三 关键词及索引 239
后记 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