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一 儒家思想的根源及对此问题的研究 1
对“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的解释 1
汉代三家对儒家起源的论断 2
评章太炎、胡适之得失 3
从伦理的角度看儒家起源 5
从宗教发展角度看儒家起源 6
儒家的精神气质 9
如何研究一种思想的起源 10
问答部分 12
二 先秦文献中的“儒” 13
在百家中寻找儒家根源 13
儒服:是服装也是制度 15
关于儒服的几个故事 17
战国时代的服装风气 19
儒家的十六条行为规范 21
墨子对儒道的批判 24
儒效:荀子眼中真正的儒 27
问答部分 29
三 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37
《儒藏》:思想体系不能缺少经典 39
六经:儒家思想的根源 41
“五经”与“四书”的形成 44
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 47
与时偕行的儒家思想 51
从儒家视角反思现代中国 56
问答部分 59
四 儒学研究的方法 60
区分几个概念:儒家儒教儒学 60
儒学研究的多种类型 62
儒学研究的典籍资料 64
传统儒学研究的方法:文献注疏 67
现代儒学的多元化研究方法 68
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 71
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中国儒学研究 72
其他研究的视野 75
五 百年来儒学的挑战与回应 78
百年来儒学面临的四次挑战 78
百年来儒学对时代的四次回应 81
新时期儒学潜隐与复兴 84
21世纪儒学的新机遇 86
六 宋明学案 87
理学起源: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 88
“宋明理学”不等于“宋明的理学” 89
理学的真正发端:周敦颐与张载 90
儒学的建立者:二程兄弟 94
理学发展的核心人物:朱熹与王阳明 98
理学生存的文化土壤 104
七 四书概说 107
“四书”是一个晚出的概念 107
文化发展与经典传承 108
“四书”指的是哪四部书? 110
《大学》与《中庸》的历史使命 112
“四书”如何能取代“五经”的地位 113
《论语》的定名与版本传承 117
“中庸”的含义与《中庸》作者之谜 123
《孟子》与孟子的师承关系 126
忠恕之道:“四书”蕴含的精神财富 129
八 朱子学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 134
广大精微、综罗百代的朱子学 134
“格物致知”与朱子思想的价值 137
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139
龙场悟道与“知行合一” 140
致良知与阳明思想的评价 144
朱子学阳明学的对当下生活的意义 145
九 理学概说 150
“宋明理学”的教科书定义 151
如何判定宋明理学 152
宋初三先生与理学的人性论基础 154
理学的分派及其代表人物 157
牟宗三、劳思光关于分派的不同意见 158
早期理学的演化:宇宙论到人生论 161
道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未发与已发 164
十 哲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169
冯友兰、金岳霖关于“的、底”的讨论 170
“中国哲学”还是“哲学在中国” 171
“照着讲”与“接着讲” 172
“就哲学来说”与“就民族来说” 173
“程度的不同”与“花样的不同” 173
21世纪的哲学: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174
问答部分 175
十一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特色 183
什么是儒教与新儒教? 183
中日韩儒学研究的差异 185
中国的“仁爱” 189
梁漱溟的仁学 191
《菊与刀》与日本的“忠” 194
弱肉强食与近代日本的世界观 196
士祸的打击与韩国的“节义” 198
金忠烈教授谈韩国民族精神 200
中日韩三国儒学的共通性 202
《德川宗教》对日本文化的研究 203
问答部分 208
十二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 211
用朱子“理势论”解读全球化 211
变西方化为世界化 212
“全球化”一词背后的隐忧 215
东西方价值谁更具有普遍性 216
罗伯森全球化理论的缺失 219
梁漱溟:让西方回到西方 221
“理一分殊”对全球化的启示 222
问答部分 223
十三 儒学的普遍性与地域性 234
西方人类学各派别与中国的地域化研究 235
天下之学:儒学对地域性的超越 238
宋以后儒家文化的全国性普及 242
儒学各派的由来 245
影响晚近儒学的两大因素 249
学术研究需要普遍性的思维 250
问答部分 251
十四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的普世价值 257
谈“再中国化” 257
全面总结近代成果 258
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259
儒家能否提出一种新普世价值 260
“多元普遍性”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262
十五 传承优秀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264
千年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265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67
我们需要怎样的民族精神? 270
人类社会离不开文化 271
十六 儒学要义与儒学现状 274
儒学究竟是什么? 274
儒家的四大哲学要义 277
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状况 280
孔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282
十七 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 284
儒家经典的源流 285
“五经”到“十三经”的演变过程 287
儒家思想代表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288
儒家的五大治国理念 289
儒家与道家政治观念的对比 294
儒家的人生态度与道德理想 295
儒学当代价值的十句表述 300
儒学在新中国历史中的角色 301
郭沫若与《马克思进文庙》 304
十八 孔子与当代中国 306
列文森对孔子的奇特比喻 307
李泽厚对世情的重视 308
黑格尔怎样看待“过去”与“现实” 309
希尔斯及其《论传统》 310
民间草根的儒学热情 312
孔子与“再中国化” 313
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 314
十九 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 316
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新的模式 316
运用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317
对公民道德失范问题的分析 319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雷锋 320
让我们的良知再次萌发 322
二十 中国传统道德修养的起承转合 324
推荐梁启超、蔡元培的相关著作 324
慎独与反省:中国传统修养的起承转合 327
起:汉代郑玄对“慎独”的解释 329
承:朱熹对“慎独”的理解 331
转:王阳明对“慎独”的解释 337
合:曾国藩的《君子慎独论》 339
传统道德修养中的“内省”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