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融合时代的传媒规制变革 行动逻辑、欧美经验与中国进路》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元初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1522580
  • 页数:1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利用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和比较传播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成果,一方面,对美英两国的传媒规制变革进行国别比较;另一方面,将电子传媒的规制问题放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平面上分别考察,然后再做比照,以发现理论逻辑和现实进路间的分野。这样,通过两个国家和两个平面的比较,试图找出传媒规制实施和变革过程中共有的规律性,从而对传媒规制的应然和实然有一个清晰的体认和把握。

第1章 绪论 1

1.1缘起 1

1.2研究现状概述 2

1.3关于规制——一个基本概念的梳理 5

1.3.1何为规制 5

1.3.2为何规制 10

1.4研究方法及框架 11

1.5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创新点 15

第2章 电子传媒规制产生和变革的逻辑基础 16

2.1规制产生的动因分析 16

2.1.1集体行动的逻辑悖论 18

2.1.2公共地悲剧 19

2.2不同语境下的公共利益及规制目标 20

2.2.1经济系统中的公共利益 22

2.2.2公共领域中的公共利益 26

2.2.3政治话语体系中的公共利益 29

2.3电子传媒规制产生与变革的经济学解释 31

2.3.1电子传媒的自然垄断性特征和政府规制 32

2.3.2电子传媒的外部性特征和政府规制 33

2.3.3电子传媒的网络性特征和政府规制 33

2.4传媒的功能及其在社会宏观系统中的嵌入方式 35

2.4.1社会系统与社会功能分化(functionaldifferentiation)理论 37

2.4.2传媒的基本属性及其可能的嵌入方式 40

2.4.3美英两国电子传媒的定位及其在社会系统中的嵌入方式 47

本章小结 56

第3章 电子传媒规制变革的动力机制 57

3.1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对于规制变革的要求 58

3.1.1范式与技术-经济范式 58

3.1.2数字化技术带动世界范围的技术-经济范式转变 62

3.1.3技术-经济范式转变与规制变革的互动 66

3.1.4广播电视的技术范式转化与规制变革的需求 69

3.1.5规制变革对于电子传媒产业发展的制约和激励 74

3.2全球化情境下国际政治范式转换与传媒规制变迁 78

3.2.1冷战结束后的全球政治格局与意识形态冲突缓和 79

3.2.2传媒的经济功能凸显与文化输出 83

3.2.3文化冲突与全球化相对应的规制变革趋势 87

3.2.4意识形态特性与传媒产业规制变革的指向 91

3.3社会科学进步与制度不均衡 94

本章小结 95

第4章 电子传媒规制变革的发生机制 96

4.1电子传媒规制变革的现实制约 96

4.1.1制度禀赋与规制变革 97

4.1.2利益集团博弈与规制变革的力度 99

4.2多种规制形态的竞争与美英两国广播电视规制的趋同 103

4.2.1美国的公共广播电视规制 103

4.2.2英国的商业广播电视规制与2003通讯法 107

4.2.3美英两国电子传媒规制手段的选择偏向 109

4.3规制机构与电子传媒规制变革的现实进路 110

4.3.1美英规制机构设置及其合法性依据 111

4.3.2美国商业广播电视为主体的规制变革 114

4.3.3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为主体的规制变革 118

4.3.4不同广播电视系统规制目标与手段的相互观照 124

本章小结 128

第5章 评估的困境——多元价值追求的不可通约性 129

5.1规制效果评估溯源 130

5.2美国:经济系统中的传媒规制效果评估 131

5.3观点多样性测量的可能性 136

5.4英国:作为公共领域平台的传媒价值评估 140

5.5对规制本身的成本收益评估 145

5.6不同评估系统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le) 147

本章小结 148

第6章 推论——中国广播电视规制演进的路径选择 150

6.1对于中国广电传媒规制现状的梳理与反思 151

6.2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规制目标 154

6.2.1规制变革的目标 154

6.2.2明确的制度设计是规制变革的基础 155

6.2.3明晰规制界限 155

6.2.4摆脱规制俘获困境 156

6.3规制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时机选择 157

6.3.1立法——从规制起点改变一元化的思维定势 158

6.3.2规制机构设置 159

6.3.3产业资源配置方式 159

6.3.4规制目标与评估 159

6.4换一种角度看电子传媒规制——多中心供给的可能性 160

本章小结 163

余论 165

参考文献 167

后记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