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府产权的理论逻辑及其边界约束 兼论中国产府改革》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代水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202043
  • 页数:183 页
图书介绍:政府改革是我国后改革时代改革事业的重点和难点,政府行为的规范与治理成效是决定我国经济社会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有效治理政府及规范政府行为展开,试图通过“政府产权”理论范式来分析政府改革,集中探讨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及其边界约束,并就中国的政府产权改革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第一章 导论 1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7

二、研究内容与本书结构 8

(一)研究内容 8

(二)本书结构 9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0

(一)研究思路 10

(二)研究方法 11

四、可能的创新点 12

第二章 有关政府行为理论的文献综述 13

一、政府和政府行为 13

(一)如何看待政府——政府概念的厘定 13

(二)政府行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视角 15

二、政府行为假设 18

(一)上帝的代言人 18

(二)公共利益的代言人 19

(三)经济人 22

三、政府行为模式 25

(一)弱政府行为模式 26

(二)强政府行为模式 27

(三)中性政府行为模式 28

四、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政府行为 29

(一)治理理论的提出及核心要义 29

(二)治理理论对政府行为理论的综合和发展 31

五、小结 32

第三章 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 33

一、政府拥有产权吗? 33

(一)权力、权利与产权 33

(二)政府产权的界定 47

二、政府产权范式:一个新的理论范式? 53

(一)范式与产权范式 53

(二)政府产权范式的理论背景 59

(三)政府产权范式的基本内涵 63

三、政府产权的形成、特性与结构样式 65

(一)政府产权的形成:产权主体的交互作用 65

(二)政府产权的特性 69

(三)政府产权的结构样式及其成因 74

四、小结 79

第四章 政府产权的边界约束 81

一、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主体力量 82

(一)自我的约束 82

(二)普通私人主体的约束 84

(三)政府竞争压力的约束 85

二、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制度架构 87

(一)制度及其架构 87

(二)政府产权边界约束之一:正式制度的规范 90

(三)政府产权边界约束之二:非正式制度的约束 92

(四)政府产权边界约束: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作用 96

三、政府产权边界约束制度架构的产权分析 98

(一)政府行为的外部性及其规制 98

(二)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制度架构:交易成本的视角 102

四、小结 105

第五章 中国政府改革与政府产权范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验支持与理论验证 106

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中国政府改革 107

(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政府改革的简要回顾 107

(二)政府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转型 113

(三)政府转型的本质是政府产权形成机制的探索和边界约束的调整 115

二、政府产权变革带来的积极效应:经济领域的经验支持——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例 118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争议 119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121

(三)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政府产权变革 122

三、政府产权变革尚存的阻滞效应:政治领域的经验教训——权力寻租与腐败 124

(一)权力寻租与腐败及其表现 125

(二)权力寻租与腐败存在的根源——政府产权没有实质性变革 126

四、中国政府改革的产权分析 129

(一)假设前提:承认了有限理性,排斥自利性假设 130

(二)交易成本:有减有增 131

(三)政府行为的外部性:难以规制 133

五、小结 134

第六章 中国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改革展望 135

一、中国“后改革时代”的中心是政府改革 135

二、中国政府产权边界约束的观念变革 139

(一)进一步开放思想市场 140

(二)逐步确立新政治观 142

三、中国政府产权边界约束改革的内容 145

(一)加强契约化的正式制度安排——加强宪政建设,完善民主制度 145

(二)发挥非正式制度的规范作用——构建公民社会,培育权力文化 153

四、中国政府产权边界约束改革的产权分析 157

(一)民主宪政建设的人性基础——有限理性 157

(二)加强宪政建设,完善民主制度——有助于降低政治交易成本 158

(三)构建公民社会,培育权力文化——最大限度削减政府行为的外部性 159

五、小结 160

第七章 结论 162

一、主要结论 162

二、局限性 163

三、一点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64

参考文献 165

后记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