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诗词漫议 3
关于诗词吟唱问题的初探 3
古典诗词的吟唱对学诗和教诗的帮助 10
诗坛、艺坛、教坛上的吟唱 16
浅谈诗词吟唱 18
吟唱·欣赏·创作——当代诗词应继承发展吟唱艺术 21
关于用粤曲唱腔谱唱诗词的探索 26
白话民歌和粤曲小调 28
诗词吟唱综论 32
远绍南唐,近承晏柳,下启周姜——浅淡秦观在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0
浅谈清词对唐宋词的继承发展 48
略论清诗词的上承下启 55
漫谈诗词的美学意蕴 63
浅谈曲的语言美 73
漫谈曲的美学内涵 77
漫谈楹联的内涵美 80
谈诗说画 83
雅俗共赏好 89
漫淡粤剧的雅俗共赏 95
漫话晚晴诗 98
漫话“锤炼” 104
漫话填词 111
在改革中发展 118
浅谈写诗与撰文 129
第二辑 名作赏析 145
高度的概括精练——屈大均《读陈胜传》浅析 145
九月衣裳未剪裁——黄景仁《都门秋思》浅析 147
颂冬须有傲骨——苏轼《赠刘景文》浅析 149
高度的凝练,巧妙的含蓄——杜牧《泊秦淮》浅析 151
寒江独钓——柳宗元《江雪》浅析 153
漫谈《竹石》——郑板桥《竹石》浅析 155
咏物寄意,赞花抒怀——陆游《黄蜀葵》浅析 157
依依惜别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简析 159
惜春情意深——孟浩然《春晓》简析 160
幽静孤高摄梅魂——姜夔《疏影》赏析 161
满怀忠愤借酒浇——韩淲《贺新郎》赏析 164
以清幽淡静之笔,写闲情逸致之趣——韩淲《鹧鸪天·兰溪舟中》赏析 167
联想丰富,虚实相生——汪莘《沁园春·忆黄山》赏析 169
悲壮苍凉稼轩风——戴复古《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赏析 172
以乐景衬哀情——戴复古《洞仙歌》赏析 175
写景层层烘托,抒情步步深入——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赏析 177
白描·反衬·寄寓——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赏析 179
物是人非寄恨深——史达祖《三姝媚》赏析 181
委婉低回,沉郁深厚——卢祖皋《江城子》赏析 183
先声名作——王安石《桂枝香》赏析 185
水月朦胧——张自明《水月洞》赏析 187
巧妙的对比辛辣的讽刺——读《圆圆曲》一得 189
堪供借鉴——介绍两首纳兰词 192
画意诗情蕴曲中——粤曲传统金曲《再折长亭柳》赏析 194
从《大观楼旧句》谈楹联艺术美——《大观楼旧句》赏析 198
第三辑 读写探讨 203
从读到写 203
读懂写通 205
写作首要在于积累 207
文贵乎情 210
美的探索 212
谈谈培养文学细胞 213
怎样把文章写得更美 215
谈艺术想象 216
提高艺术欣赏力 218
写出“韵味”来 220
画龙点睛 222
学会抓特征 224
谈语言的准确、生动 226
千锤百炼绕指柔 228
观察·想象 230
认真观察你的周围 232
摄取特征镜头,描绘典型事物 234
“尽”与“未尽” 236
心领神会 238
“时代青年”与“老古董” 240
言外之意 242
各具风韵 243
虚词的妙用 245
司马为何穿青衫? 247
从“金戈铁马”想起的 249
从“化干戈为玉帛”说起 251
从“点行频”谈到唐代的兵役制 253
品诗如品茗 255
谈谈读诗和写诗 257
关于绝句结构的例举 265
第四辑 教学随笔 269
古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269
漫谈中学里的诗歌教学 288
按古典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对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之管见 294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方法 308
谈学校加强诗词教学的问题 315
化作春泥更护花——我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读诗、写诗和教诗的 318
把预习引进课堂 325
抓住学生心理 327
问答式不等于启发式 329
把“幽默”引进课堂 331
把比较法引入课堂 333
比较中加深理解 335
深入浅出 337
交流情感 339
指“叨”为“叼” 341
化呆板为活脱 342
宽严应得当 344
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 346
教诗从何下手 348
诗词吟唱与语文教学 350
讲讲·读读·唱唱 352
诗韵生琴韵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