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问 3
一、掀起《易经》的盖头来——《易经》之大美 3
二、“地天翻覆定乾坤?” 10
1.“人文始祖”的发明 10
2.六十四卦出于舜帝之手? 18
3.“象数和于美里困?” 25
三、古人持何天道观? 44
1.关于儒家与《易》的关系 44
2.古人究竟如何看天? 47
3.天人关系怎样? 56
四、筮、卦何以能会通天人? 61
1.关于“用九”、“用六”问题 64
2.关于六、八、七、九问题 65
3.关于“大衍筮法”的技术支撑问题 68
4.有关“度数”问题 71
5.关于“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路径 72
6.关于由数而“达乎德”的时辰选择 73
7.“《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75
五、孔子如何悔“过”自新? 76
1.从“它日之教”到“晚而喜易” 76
2.孔子究竟检讨出自己有何“大过”? 79
3.儒家掌握了中国古文化解释的话语权 80
4.孔子“好《易》”后,为何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81
5.儒家勇于、也善于应对危机 82
六、《易》启蒙了近代欧洲,却“阻碍了”中国? 83
1.“八进制”的《先天图》与“二进制” 83
2.“欧洲中心主义者”有阳违阴奉的通症 86
3.莱布尼茨临终的忏悔 87
4.《易经》何以在十八世纪风靡欧洲大陆? 89
5.甄别“二进制”发明权的目的是什么? 91
第二篇 易宗 99
一、孔子易学观的转变 99
1.天下何思何虑? 99
2.《易传》是一本什么书? 109
二、易经哲学的体系建构 117
1.关于孔子的阴阳理论 117
2.关于孔子的太极学说 126
3.《易》不见,乾坤“息”的普遍联系思想 133
4.荷天衢,道屡迁的有机、合规思想 134
5.关于孔子的“立心”求“圣”说 135
6.“天人有分”的天地人“合德”说 141
7.儒家的“刑德之治”思想 142
8.儒家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144
9.儒家“一言九鼎”的诚信思想 145
10.儒家的“家国神圣”思想 147
11.《易传》的发明与会通 151
三、易经哲学及其特点 158
1.易经哲学的特点 158
2.易经哲学的方法论建树 169
四、易宗新说 193
1.伏羲宗“阴阳”、“三才”观 194
2.舜帝“测阴阳”,法先圣,重生、尚中 195
3.周室尊德、重礼,讲辩证 196
4.孔子“道阴阳”,立“三极”,求和谐,谋长久 197
5.易宗新论 198
五、儒家小议 201
1.关于儒家 201
2.君子儒的特点 202
3.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204
第三篇 易用 211
一、易学史俯瞰 211
1.关于“独尊儒术”前的易学 211
2.不同历史时期易学的基本特点比较 214
二、代表性易学家的易用实践 226
1.朱熹的易学 226
2.方氏“因二以济民用”的易学 231
3.王夫之经世致用的易学 236
三、《易》与相关学问 242
1.易学与音乐 242
2.易学与天文历法 252
3.易学与五行 257
4.易学与医学、生命科学 263
5.易学与数码技术的全媒体 273
6.《易经》与审美 277
四、筮占新的战略机遇期 282
1.“见群龙无首,吉” 284
2.“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 284
3.“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286
五、“人文纲纪观” 287
1.救救孩子 287
2.培育新儒商 293
3.推广“德道同形”理念 294
六、复,见哲学之“心”乎? 296
【附录一】《易经》 298
1.《周易》(上、下经) 298
2.《彖传》(上、下) 320
3.《象传》(上、下) 326
4.《文言传》 335
5.《系辞传》(上、下) 338
6.《说卦传》 349
7.《序卦传》 352
8.《杂卦传》 354
【附录二】诸版本《易经》卦序比较表 355
主要参考文献 358
整理《童子问易》札记 任媛 370
后记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