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河口前置库污染物削减机理及示范工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彬,宁平,杜劲松著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02463137
  • 页数:1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借鉴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学科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滇池入湖河口前置库综合处理生态系统,并从实验室静态试验选择吸附剂、河流泥沙吸附氮磷、生态防护墙设计等方面对前置库净水功能进行强化,建立了流场动力学模型和前置库水质综合模型,对前置库改善水质效果、污染物去除机理、水体净化效果强化技术及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成果在滇池流域入湖河流东大河进行河口前置库示范工程的跟踪研究,根据示范工程的运行经验数据提出了河口前置库运行参数的技术规范,对于指导河口前置库的设计和运行有借鉴意义。

第一篇 理论研究 3

1 绪论 3

1.1 写作背景 3

1.1.1 国内外湖泊污染现状 3

1.1.2 湖泊生态修复技术 4

1.1.3 生态修复的局限性探讨 7

1.1.4 前置库理论提出 7

1.2 前置库技术概况 8

1.2.1 前置库净水的理论基础 8

1.2.2 国外前置库研究进展 10

1.2.3 国内前置库研究进展 11

1.2.4 前置库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1.3 本技术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1.3.1 河道原位旁路净化技术 14

1.3.2 多塘系统净化技术 17

1.3.3 河口前置库技术 17

1.3.4 河口湿地净化技术 19

1.4 本技术发展趋势 20

1.5 写作的目的意义 21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1.6.1 实验室小试及植物选择 22

1.6.2 示范工程及效果强化研究 22

1.7 技术路线 23

1.8 本书主要创新点 23

参考文献 24

2 理论研究内容 28

2.1 试验内容安排 28

2.1.1 水生植物选择及净化效果 28

2.1.2 浮床的设计及植物栽培 28

2.1.3 生态防护墙设计 29

2.1.4 稀土吸附剂制备 30

2.1.5 东大河泥沙吸附试验 30

2.1.6 现场试验阶段的工作量 30

2.2 主要试验分析方法 30

2.2.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30

2.2.2 水质生物稳定性分析方法 31

2.2.3 有机物分子量测定方法 33

2.2.4 前置库内微生物及生化性质测定方法 34

2.2.5 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35

2.2.6 浮游生物监测方法 35

2.2.7 底栖动物监测方法 36

2.3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37

3 前置库区适宜的植物培养试验 40

3.1 滇池流域主要植物种类调查 40

3.1.1 前置库中水生植物功能 40

3.1.2 水生植物现状 41

3.2 静态栽培试验 41

3.2.1 室内无土栽培植物长势分析 41

3.2.2 水生植物对河水的净化效果 43

3.2.3 选择植物的综合评价 46

3.3 生物量与净化效果关系分析 47

3.4 本章小结 49

参考文献 49

4 泥沙及吸附剂基础试验 51

4.1 吸附等温线模型 51

4.1.1 Herny吸附等温式 51

4.1.2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52

4.1.3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52

4.2 前置库区鲜泥吸附试验 52

4.2.1 试验鲜泥沙采集过程 52

4.2.2 氮磷标液及水样配制 52

4.2.3 试验过程分析 53

4.2.4 鲜泥吸附氮磷结果讨论 53

4.3 稀土吸附剂吸附试验 56

4.3.1 试验水样及吸附试验 56

4.3.2 吸附试验结果讨论 57

4.4 本章小结 59

参考文献 60

5 前置库现场研究 62

5.1 前置库系统的构建 62

5.1.1 工程示范区概况 62

5.1.2 前置库方案设计 64

5.1.3 东大河水质监测分析 66

5.2 前置库旱季净化河水研究 67

5.2.1 TN的去除 68

5.2.2 NH3-N的去除 68

5.2.3 TP的去除 69

5.2.4 COD的去除 70

5.2.5 SS的去除 71

5.3 前置库雨季净化河水研究 72

5.3.1 TN的去除 72

5.3.2 NH3-N的去除 73

5.3.3 TP的去除 74

5.3.4 COD的去除 74

5.3.5 SS的去除 75

5.4 旱季与雨季净化效果差异分析 76

5.5 全年污染物削减量 77

5.6 本章小结 77

参考文献 77

6 前置库去污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81

6.1 典型污染物去除过程 82

6.1.1 TN去除特性 82

6.1.2 NH3-N去除特性 83

6.1.3 TP去除特性 83

6.1.4 COD去除特性 84

6.1.5 SS去除特性 85

6.1.6 TP与TN去除率相关性 85

6.2 前置库效果强化机理 86

6.2.1 稀土吸附剂净化水体及机理 86

6.2.2 稀土吸附剂技术经济分析 88

6.2.3 生态防护墙强化除磷机理 88

6.3 生物稳定性及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 89

6.3.1 前置库AOC的去除效果 89

6.3.2 前置库BDOC的去除效果 90

6.3.3 前置库区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性 92

6.4 微生物群落分析及净水效应 94

6.4.1 生物群落特征及水质关联性 95

6.4.2 微生物动态变化分析 102

6.5 前置库净化水体的途径探讨 108

6.6 现场试验参数总结 109

6.7 本章小结 109

参考文献 111

7 暴雨过程流场及水质模型 114

7.1 前置库动力学研究 114

7.1.1 控制方程建立 114

7.1.2 数值方法 115

7.1.3 定解条件 116

7.1.4 模拟计算范围及网格划分 116

7.1.5 参数选取 116

7.1.6 流场模型验证 117

7.1.7 暴雨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118

7.2 前置库水质模型 124

7.2.1 常用水质模型分析 124

7.2.2 前置库净水过程建模 124

7.2.3 模型求解方法 127

7.3 模型现场验证试验 127

7.3.1 TN模拟及验证 127

7.3.2 TP模拟及验证 128

7.3.3 COD模拟及验证 129

7.3.4 不同强化措施的贡献 130

7.4 流场动力学与水质模型的关联性 132

7.5 本章小结 133

参考文献 133

8 理论研究结论及建议 135

8.1 结论 135

8.2 建议 136

第二篇 示范工程 139

9 示范工程建设及经验 139

9.1 高原湖泊特征 139

9.2 入湖河道污染现状 141

9.3 入湖河道治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44

9.3.1 入湖河道治理状况 144

9.3.2 入湖河道存在的问题 145

9.3.3 东大河概况 145

9.4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146

9.5 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47

9.5.1 技术的可靠性 147

9.5.2 经济的合理性 147

9.5.3 工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147

9.6 前置库设计原则 148

9.6.1 前置库设计原则 148

9.6.2 植物区物种选择的原则 148

9.7 前置库方案比选 148

9.7.1 方案一 149

9.7.2 方案二 149

9.7.3 方案三 150

9.8 前置库方案设计 150

9.8.1 方案设计内容 150

9.8.2 工艺参数设定 151

9.8.3 前置库区设计工程量 152

9.8.4 河口湿地恢复设计工程量 156

9.9 工程区布局图 159

9.10 工程投资估算 165

9.11 示范工程效益分析 165

9.11.1 环境效益分析 165

9.11.2 生态效益分析 166

9.11.3 社会效益分析 166

10 工程后续管理模式探讨 167

10.1 前置库社区共管模式 167

10.1.1 社区共管模式的概念 167

10.1.2 社区共管模式的意义 167

10.1.3 社区共管模式 168

10.2 示范工程后续管理探讨 169

10.3 跟踪监测管理 170

10.3.1 主要研究内容 170

10.3.2 水质监测方案 170

10.3.3 费用测算 172